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了十年,应该进行冷静而科学的反思。前三批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是在没有进行全国普查的情况下自下而上进行的,存在着某些盲目性,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应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采录基础上。国家非遗名录显示了某种不平衡性,摆在各地文化部门面前的任务,是化解这种不平衡性,以求非遗保护更加符合科学性和文化规律,体现和尊重人民固有的文化权利。对民间文学不能采用其他类别的保护模式,而应在"分类管理"原则下走记录保存和保护的模式。申报者要选择在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中有代表性、重大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的项目,并对"常见民间故事类型"给予关注。传统性与当代性是民间文学相辅相成的特点,"辅助材料"的编选要坚持唯物史观,凸显民间文学当代的活态存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一种可被利用的文化资源其必然包含着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传统美术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具体可分为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是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固有价值,同时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带来经济价值。本文的以杨家埠年画的文化保护和商业利用为例,分析传统美术类非遗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在保护过程中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博弈关系,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好传统美术类非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来自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冲突的双重压力,而文化的断裂又加剧了这种冲突。哲学作为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为中华民族精神走出现实困境提供了出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可以弥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鸿沟,找到传统文化传承的起点;同时,也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些都是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成功塑造的。  相似文献   

5.
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也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宣传民族文化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有效的传播传统的少数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关注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分析依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传播更具创新性,传播更广,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行走的灵魂",刻录着民族文化的符号和密码,蕴含着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明意识和民族精神,对于人类生存与延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调查,希翼为我区非遗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区"是被理解为可以与"传承人"相互置换的一个概念来加以强调的,对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知情乃至引领权利的强调,体现了UNESCO力图通过文化的保护来保护普通人的权益的根本目标。每个社区都具有非均质的、多样性的特点,社区成员在传承和实践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作为非遗知识保存者的实践者"同"单纯实践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协作,他们通过不同的分工,共同促成了相关非遗项目的延续与实施。社区内部的差异性,加上不同国家文化传统、政治形态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可能很难避免政府力量主导的情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参与非遗保护的任何国家或地区忽视社区参与和引领的理由,相反,政府力量应该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态度,尽量克服具体实践过程中强势干预的立场,最终促成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导的局面,并为普通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切实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本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项目走进校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20.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