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挺 《浙江学刊》2001,46(6):106-109
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创作中拥有的悲剧美学传统它表现了西方人对人类历史之二律背反法则的洞见,对物化世界的惶惑,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逃离,对人的异化的拒斥和反抗.认为现实的悲剧性体验是形成悲剧意识的坚实基础,悲剧意识里的超越和抗争显示出感性生命的丰富与复杂.  相似文献   

2.
石钦 《江右论坛》2007,8(1):27-29
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我们现有的历史课程内容有着培养公民意识丰富的资源,本文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涵盖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世界意识其中主要几点内容着手,论述了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历史课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12):153-156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哲学理应面向现实、反映现实。回顾我国唯物史观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自觉的体系建构,意识到现代问题意识的转变,但对于问题意识的过度强调,也带来了诸如缺乏历史性、历史感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方法论上的自觉,即把唯物史观的体系意识与问题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把唯物史观看作一个"艺术整体"等。  相似文献   

4.
人的意识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之所以二重化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其根源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自觉的目的性。从结构上看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根本区别是他反性和自反性 ;从功能上看 ,对象意识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指向人的内部世界 ;从层次上看 ,对象意识是对客体的一级反映 ,自我意识则是二级反映。客观性是认识中的普遍性、规律性。现代科学的发展突出了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政治生活领域公民身份及其权利义务的主观反映,其特性随着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变迁而变迁:希腊城邦富有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但缺乏独立自由观念;古罗马帝国消极服从、追求和平与稳定,但缺乏参与意识和公共美德;现代民族国家富有独立自主、自由、平等和权利意识,但沉迷于个人自由和疏于参与;全球化时代全球公民意识萌芽和发展,但目前依然以民族国家公民意识为主导意识.不同历史阶段公民意识所呈现出的变化和差异是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主观体现,取决于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是人类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社会结构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民众话语重要形式的歌谣,不仅记载了民众"外在的"生活,也隐藏着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通过对舟山歌谣的总体性分析不难透视出近代舟山民众的生命意识:基本格调为沉重悲苦的生命体验;童年、爱情生活与节庆之中短暂的生命欢愉;顺应自然的时间意识和混沌的历史意识;顺应自然的死亡观、灵魂不灭的现念和祖先崇拜;"男性主宰生存、女性主宰生活"的两性关系模式等.同时,歌谣这一民众话语折射出的民众精神世界和生命体验,再现了近代舟山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变迁的微观路径,也提供了一个反思主流话语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吕新 《浙江学刊》2001,(5):99-104
本文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萧红及其作品,通过研究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描写,及其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等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大问的追问,对萧红及其作品给出一种新的诠释,以期对萧红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主要在萧红作品对人本身的关注、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人的精神空前失落"的揭示,对"人的精神"的深情呼唤,对人类渴望获得顽强生命力,彻悟生命真义超越轮回的揭示,以及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借此找出萧红作品历久常新、酎人寻味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复古意识极为浓烈,文艺上的退化史观极为盛行.在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看来,朴散、法立的文化历史是一部诗性精神日渐凋落、艺术灵性益发枯萎的历史.后世复古诗学所描述的晋、宋以来"真朴渐漓"、"淳朴愈散"这一诗歌淳朴浑融境界日渐散失的诗史现,就是老子"朴散则为器"的"历史哲学"在诗学中的移植.而严羽、七子派所崇尚的"气象混沌",亦更多的沿袭了道家浑一不分、混沌未凿的元古精神.老庄所称道的"朴"、"混芒"、"浑沌"、"大",就是其复古诗学所称"气象混沌"的文化原型.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以来的欧陆哲学,特别是以德国观念论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内在地把握历史,以目的论方式思辨地构造一种普遍的世界历史,致力揭示历史与理性之间的辩证结构,但因之否定了历史的时间特征和经验实证性要求,弊端显而易见。德国历史科学对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历史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历史不能被理解为哲学观念的纯粹表现,历史应当独立于任何先行预设的理性目的论,历史只表现自身,历史的价值也只属于历史自身。然而,德国的历史科学并没有为自己有效地证成历史的普遍基础,这迫使其不得不隐性回归黑格尔的唯心论,其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反抗宣告失败。伽达默尔通过批判以兰克为代表的经验历史科学,将对历史理性的理解奠基在生存论现象学基础之上,超越黑格尔对历史理性的思辨构造,使理性与历史在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原则中最终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关系而达成动态协调。诠释学历史意识强调在人类有限理性前提下的审慎态度,因此实现了对历史理性真正的历史性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陈新华 《学术交流》2006,(5):152-154
宇宙意识是一种宇宙化了的生命意识,它贯注于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并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内容。唐代诗歌中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老子“天人同构”的思想,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洋溢着青春气息,同时却又表现出了很幽深的困惑和孤独的特点。宋人作品中的“宇宙意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自我意识的充分“扩张”,表现出了以我为“主”(主体)的新的“宇宙意识”。对人生的思考超越了感伤,在理性高度上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志愿者精神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用来增强社会整合的"集体意识"。志愿服务意识的形成能对公众的行为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但意识的深浅将导致行为走势的连锁反映,而有我利他的深层志愿服务意识更有利于志愿者行动的持久化。本文在对志愿服务意识的含义和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志愿服务意识的成长模型。  相似文献   

12.
廉德瑰 《日本学刊》2007,(3):92-104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从符号看人类意识的超越性——以自我意识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训红 《创新》2011,5(5):103-106,128
借助于符号及其特性,人类意识得以发挥其超越性,在承继过去前人意识结晶的基础上,超越现实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满足对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求,从而使得人类意识跨越难以步入的过去与未来,把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密切连接在了一起。在此过程中,人最终实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历史性与现实性以及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来玉英 《社科纵横》2008,23(8):120-121
原始先民萌芽中的"民本"政治意识中蕴含了丰富的准公共关系思想,本文从原始"民本"政治意识开始萌芽和通过历史资料对黄帝、尧、舜、禹为政须重民政治意识的记载,以及在原始民主制度与夏王朝国家制度的交汇中原始民主制度"重民"政治意识的绝对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民为本"、"爱民敬民"、公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始先民"民本"政治意识中的准公共关系思想,对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明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中国社会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仅诉诸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要求人们更应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从法文化论以法社会学的视角,可以看到日本近代以来在从神权天皇制向象征天皇制的转换中,表现为"制度的断绝性与意识的连续性";而作为被创造的传统,神权天皇制本身存在两面性,即"近代性与前近代性"和"普遍性与固有性".  相似文献   

17.
田东奎 《唐都学刊》2002,18(1):26-29
中国近代的主体意识学说是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主体意识学说 ,并与之交融、碰撞的产物。主体意识学说构架有三个组成部分 ,即利益观、权利观、平等观。主体意识学说顺应近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迟滞、缓慢 ,使主体意识学说向纵深的发展不够 ,同时 ,该学说还存在一些封建糟粕  相似文献   

18.
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识的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华杰 《社科纵横》2006,21(4):75-76
农民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参与政治的权利却在日益走向边缘化,要提高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对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识进行透析。目前,根据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体性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非参与意识、非主体性参与意识和极端参与意识。造成参与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中国传统臣民文化的熏陶,中国的民主法治的不完善以及农民工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排斥政治参与意识。当前,要从农民工自身意识的改变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参与问题,而要提高这一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农民工的公民意识,其中包括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9.
吕洪霞 《创新》2010,4(1):108-111
公民意识作为现代民主法治中的民众意识,是对传统的臣民意识的超越。它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但沉重的传统承袭时时都在试图摧毁人们心中的公民意识的萌芽。因此,培育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无疑会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8,(11):31-3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角度,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与统一心理上的一致性,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生成的历史前提;在现实基础上,共同的文化取向、政治认同和经济基础是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标的;在未来愿景上,追求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体现。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角度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进行理解,揭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使命作用,以期发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作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