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先清 《民族学刊》2016,7(1):1-7, 93-94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人类学的兴起,有关博物馆的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者不只限于关注博物馆内的物件,对于博物馆所涉及的采集活动即物从田野到博物馆的流动过程也赋予了更多的认识.本文以近期厦大人类博物馆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献图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著述,分析著名学家林惠祥先生的早期民族学采集活动,尤其是其1929、1935年两次台湾原住民村社之行,试图通过这一中国较早的人类博物馆的标本采集活动,来分析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早期民族学采集活动中涉及的物与他者文化、田野采集志等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论述了田野调查在土家族研究各阶段中的运用及其特点 ,从中也可以看出田野调查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现在使用的田野调查方法 ,主要是西方人类学的传统方法。在 2 1世纪 ,如何提高田野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使田野调查更加科学化 ,是当前人类学民族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一 )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形成与发展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 1 9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 ,1 9世纪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 ,大多都不从事田…  相似文献   

5.
"药师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之一,"药师忏"仪式是"药师信仰"文化的重要忏仪。本文通过查阅史料、收集碑文,以及参与观察和访谈,对大理无为寺和救疫寺(药师殿)的创建和"药师忏"仪式做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大理白族"药师信仰"既继承了中国佛家信仰文化,也宣扬了白族人民自己独有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田野调查成果显著,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扩大。本文重点回顾了民族学人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所展开的研究。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是将民族作为对象,以田野调查作为研究之基础。调查者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实地,侧重对各民族及其社会生活与文化进行一系列直接观察、系统了解,亲身体验或感受,用文字和声象等手段,作出详细准确的科学记述或记录,进而揭示民族事物现象的规律性。民族学的田野工作十分重视对现场形象资料的采集和反映(包括拍照、录相、电影摄制和幻灯片制作等),认为是  相似文献   

8.
李彬 《民族研究》2002,(5):46-48
传统的民族志很少谈及调查者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经历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个人的主观色彩 ,突出民族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事实上 ,任何田野调查都是调查者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与被调查者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接触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田野调查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田野”。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之后 ,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变迁 ,我们的调查也面临着“田野”的新挑战。几年前 ,笔者随一个课题组到某朝鲜族农村进行调查就有一些新的感受。(一 )田野进入方式进入田野是人类学、民族学开展田…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民族学的回顾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民族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19世纪中叶正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初叶民族学传人我国,最早介绍这个名称和概念的是蔡元培,他写了"说民族学"一文。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对瑶族、苗族、高山族、赫哲族等民族进行实地调查,林惠祥、陶运逵、凌纯声、关泽霖、杨、杨成志、林耀华、费孝通等老一辈民族学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民族学专著,为中国的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新中国的民族学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人类学民族学理论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作了简要的论述。以例证形式提出了人类学民族学哲学理论缺失、"田野调查"研究范式老化及我国生态人类学研究重心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人类学民族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当下社会所面临的理论需求和指导。学科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学术的一个增长点,是促进人类学民族学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讨论了民族学学术规范化和学科本土化的关系。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民族学发展过程中,许多民族学家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探讨、民族学田野调查、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与动态、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实践,都具有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两个方面的意义。民族学学科在中国繁荣发展的阶段,正是学术规范形成和确立、本土化实践取得成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中国大陆最早开展台湾原住民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先驱,林惠祥在1929、1935年两次台湾之行中都拍摄了不少台湾原住民社会生活的影像。这些珍贵的田野摄影作品,不仅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原住民的族群景观与社会状况,而且体现了第一代中国人类学家很早就通过光影之间的视觉手段来生产民族知识。围绕林惠祥这些尚未被广泛认识的早期台湾原住民田野摄影的相关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学、田野摄影与民族志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批著名民族学家先后前往四川南部叙永苗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相关的研究工作一直持续近半个世纪,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从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对同一社区内同一民族支系的研究持续达七十多年的情形实不多见.本文对老一辈民族学家对川南叙永苗族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研究成果及其价值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民族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学科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追溯、文本比较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民族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包含学科知识储备、田野调查能力、专业就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四大维度和15项二级条目。对明确民族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而合理设计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建民 《民族学刊》2010,1(1):1-4,16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对于学术刊物的创办一向非常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人类学家创办中国民族学会之时,就一直力求创办民族学期刊作为中国民族学会的会刊。几经波折,幸有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作为补充,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主要专业学术刊物。50年代之后,两岸学术界仍在学术出版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台湾学术界创办了《中国民族学报》作为在台湾复建的"中国民族学会"的刊物。其后大陆则历经运动,学科重建后也未能接续先前的传统。本文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刊》创刊之际,以民国时期民族学期刊的创始经过为先导,考辑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学术刊物出版历程,以求激励学术界从新的高度关注学术出版。  相似文献   

16.
2007年9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教授致开幕辞.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教授代表台湾学者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慈济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学院等单位3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七个单元讨论.  相似文献   

17.
陈海花 《民族论坛》2012,(16):54-58
<正>题记:在参加2012年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举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暑期培训班期间,受《民族论坛》杂志社委托,有幸采访特邀前来讲学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著名人类学家黄树民教授。应该如何采访?怎么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黄树民教授的著作、论文很多,有人评价黄树民教授的学术著作学术价值高,且故事性强,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我读《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产品是民族志,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后半个世纪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产生像《江村经济》《金翼》《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样的民族志。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完成高水平民族志的前提。诚如杨成志先生所说: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不认真做调查,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如果只靠"拾人牙慧"、倒卖洋人的概念,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益处,不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方法及仪式理论,对辛家法会的仪式结构及文化进行了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民族学的角度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女性择偶条件与婚恋方式的变迁。文章认为,内地青年男女择偶的价值追求为布朗族女性嫁往内地提供了条件。文章还探讨了布朗族女性大量嫁往内地这一现象对布朗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