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脱胎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对德里达的影响持续一生。德里达认为存在两个面相的胡塞尔:一个被萦绕不去的结构情结束缚,执着于在场和观念的纯粹性;一个更强调发生和变化,呈现出世界和自我中的他性。由于前一种倾向的制约,胡塞尔未能充分挖掘出现象学的潜力。胡塞尔试图为知识和意识找到一个自我同一的在场源头,德里达却相信,一切在场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在场所浸染,但这种不在场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超越了在场/缺席二元逻辑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胡塞尔认为,任何一种判断,都必然要追溯到一个明证性的基底上去,必然以一个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追究谓词判断的明证性、追究其明证性的起源,就是要跳出静态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追溯判断得以发生的构造问题,追溯到判断背后的基底,即我们的经验。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这是预先给予的和日常的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等理论性建构的基础。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在世界中存在。不管胡塞尔的发生构造向后回溯到多么原初的境域,这个境域也依然是在意识的维度里,这里的主体始终是先验的主体。而梅洛—庞蒂则在这个意义生发的视域中,为我们发现了身体。梅洛—庞蒂所说的意识是具身性的意识,所说的知觉是具身性的知觉,他的主体始终是身体—主体。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通过分析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建立了一门先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则重新考察意识结构,对现象学本体论作了一番改造与更新。这是一个几乎为人们所忽视、而又在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我想以萨特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为蓝本,考察萨特与胡塞尔论述纯粹意识的差异与得失,来探讨萨特哲学转变的内在理论契机。一、萨特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孙飞宇 《社会》2017,37(1):1-32
本文尝试通过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忏悔者,推进对于生活世界范畴的理解。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了保罗·利科以现象学入精神分析的努力,试图在社会思想史中确立一种讨论忏悔的起点和框架。利科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之间的亲和力,不过却并未将议题落实在社会理论的层面上。进而,本文通过对福柯关于忏悔的发生学研究的检讨,将对忏悔的理解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传统之中。通过对于弗洛伊德谈话分析中自由联想法的理论背景分析,本文将谈话疗法与还原工作比观并照,互相证成,最后试图对于弗洛伊德式忏悔做一个现象学社会学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周朔 《社科纵横》2011,(11):99-100,104
爱欲解放论是马尔库塞运用反读法,逆向阐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而改造创新出来的。爱欲是人的本质是对弗洛伊德性欲是人的本质的反读。爱欲压抑的历史社会化是对弗洛伊德本能压抑的合理化永恒化的逆向阐释。幻想是爱欲解放的途径,是对弗洛伊德幻想是精神病患者的症侯的改造创新。  相似文献   

7.
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野与融合,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倪梁康先生的文章"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重新挑起了这个话题,并且将争论的焦点放在方法论之争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以现象学研究而成名,之后又以语言分析对抗现象学的直观,通过回顾他对胡塞尔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出,意识哲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的任务,定位在对象与其被给予方式的关系上。实际上也就是定位在意向对象和意向活动的关系上,也即意向性上。于是通过反思,说明本质等是如何通过意向活动构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是本质直观等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而明见的对象超越了的主观意识的个体性与偶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反思更承担着确立对象的客观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品德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品德心理因素的分析,忽视品德内在运行机制的探索;重视品德表层结构的描述,忽视品德深层结构的探索;重视线性、静态分析品德结构,忽视对品德结构做动态的考察;重视对品德进行意识层面的描述,忽视无意识层面的描述。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从要素—结构—系统角度论述品德结构。品德隶属于人格系统,即是弗洛伊德所言的"超我"部分。品德结构是一种心理结构,行为只不过是心理的外化。品德结构包含三种要素:是非观、同情心和罪恶感。罪恶感位于最深层,之上是同情心,最上面是是非观。其中是非观位于意识层面,同情心位于前意识层面,而罪恶感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成分。  相似文献   

10.
唐杰 《浙江学刊》2006,(2):70-74
有一种观点因颇具说服力而相当流行: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问题之后,以笛卡尔式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意识哲学”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这在二十世纪哲学流派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胡塞尔现象学。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先生几年前曾有过一场争论,①彼此相持不下。而随着国内近来对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转型期的所谓“现象学阶段”的关注和研究,以上这种观点再一次凸显出来。②本文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从未试图用一种私人语言来进行现象学描述。作为一门尘世的学问,它需要能被所有人传达和理解。它从未试图创造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现象学语言”,它所使用的语言正是我们每天所言谈与理解的日常语言。然而必须承认,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自己所尝试的“现象学语言”的否弃,向胡塞尔现象学所提出的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使用一种公共性语言进行现象学描述所必然带来的解释学前设,与现象学还原所要求的彻底性,两者之间不矛盾吗?胡塞尔是否把捉到了这一问题,他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由此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方法还有怎样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4):125-128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飞宇 《社会》2012,32(5):219-229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只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背景,且将这一庞大的思想资源归于纯粹哲学的范畴而束之高阁。对于社会学来说,现象学自身仿佛成为不切实际的"临空蹈虚式"的哲学的例证,社会学对于现象学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3.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林 《求是学刊》2005,32(3):26-32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批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世俗主体间性、特别是主体间的理解进行了独特的系统探讨。许茨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杰 《求是学刊》2013,40(4):47-50
在西方哲学史上,时间问题贯穿始终。其中,尤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成就最著。胡塞尔对内在时间意识结构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则将时间问题纳入到生存本体论中讨论。而内在时间意识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奥古斯丁。  相似文献   

15.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16.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17.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0,(5):129-137
胡塞尔对科学的理念化模式的批判是希望哲学回到曾被科学所遗忘的主体性中,他的现象学就是一种主体性哲学。这样,他的现象学本质地蕴涵着一种实践维度的开启。但基于现象学的意识的境域性的立场,这种实践维度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依据儒家哲学的义理,可以探讨与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现象学原则"面向实事本身"为主线,着重讨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现象学思想道路。本文对后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论述最具创见,并且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出发,开创一种关于"政治世界"的现象学哲学。  相似文献   

19.
郑义 《社科纵横》2012,(2):99-100
现象学文艺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流派,米盖尔.杜夫海纳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夫海纳文艺思想,主要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等思想,同时吸收其他众多流派的思想精华,成为现象学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现象学是萨特和梅洛—庞蒂化的现象学,注重现象的显现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已知向未知的跳跃。在显现的过程中,主体完成了对客体的观照;在审美观照中,客体成为审美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超越了主—客的对立,使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成为可能。杜夫海纳的文艺思想颠覆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主客对立,在西方文论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对胡塞尔现象学中无形式本质学说的理解汪胤胡塞尔现象学的重点在于意识的意向性理论,即研究在原来的被给予方式上,意向行为在对“对象种类的一般规定性”的原本性朝向过程。就此而言,现象学可视为有关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关系问题。但是,当涉及“纯粹本质”领域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