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姓"资"姓"社",也都必须建构"民族国家"和"囯族"。只不过像中国这样受到"天下主义"历史传统深远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族建构方式和途径上与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有本质的不同。"国族"建构长远和根本的任务是增强文化认同,集56个民族文化之精萃打造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伟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自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至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年历史中,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大体经历了古典王朝国家认同危机、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认同初步确立、地域认同对国家认同的"挑战"和民族国家认同建构完成四个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情势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之情状及其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3.
永生/消亡论、文化想象建构论和反现代性论是当代文学批评中"非民族"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它们均建立在非物质的历史虚无论基础上。"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与历史范畴,不是一个仅在思想或情感层面抽象发生的存在,不是一种纯然"文化想象"与"象征建构"的产物,它的兴起是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经济与政治因素是民族形成与演化中的决定性力量。那种认为民族在最近即将终结的论调与民族永生论一样,是缺乏历史依据的臆想。所有民族国家的建立均是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类获取全面解放征程中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步骤,文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实是相依互补而非对立割裂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个体与民族之间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加辨析地认为民族必将阻挠人的现代化是一种武断偏颇之论。如同民族性并非与世俱来、天生正义一样,它也并不具有全然和永久的正当性,肯定民族性的同时不能走向将其圣化的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觉从"民族复兴"理念出发探索国家出路而有卓越思想的先驱者。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特色鲜明。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第三新文明"说、"崇今"说和"中心势力"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1949至196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除了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关注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外,其焦点转向新的人民的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新的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神话又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北非是2011年底爆发的"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发源地。本研究以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北非国家在民族国家建构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切入,从国家建构和国民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阿拉伯之春"运动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启示。上述四国都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反殖民浪潮中建立的现代国家,北非案例揭示出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排除外部干扰、应对整合挑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压、推拉的民族关系格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过程,揭示策略性的文化建构如何延续民族社会,并进一步说明文化机制对民族生存的独特柔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互嵌型社区"是我国当下民族工作中的全新概念与创新之举。居住在民族杂糅聚居区域的芒旦傣族村,可看作是研究中国"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一则缩影与实例,本文从这一代表性社区的调查出发,采用"文化共生"的学术视角,对"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认为"文化共生"与"民族互嵌"存在同质模式的关联性结构,其在于生存空间、资源竞争与经济文化发展、政策的嵌入建设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芒旦村的案例向我们表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民间经验与现实基础,其超越"唯民族认同"的社区整合实践对建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化"人,对新时代民族高校文化及文化生态的建构予以关注,实际上是在一个更加基础和现实的层面思考"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仅多元文化发展成为世界趋势,而且随着21世纪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肩负育人使命的教育大业凸显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四个自信"的坚定笃守中走向更加崇高的文化自觉与创新发展。本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借助校园文化结构理论和系统论观点,提出新时代民族高校文化生态的建构路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不断增进文化认同,推动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谐文化在校园的蓬勃发展,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通融识见、优美情感及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新时代民族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地理位置独特、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丝绸之路黄金段和甘肃文化产业核心区。河西走廊地区历来为多民族聚居区,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载体之一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发掘文物价值、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近代国家建设和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民族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知识分子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阶段的有关历史情况,但是主要关注20世纪初期,而极少与其前后时期联系探讨。至今,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学说和争论在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对民族起源学说而言,20世纪中国的论争,第一是"外来/原住"模式向"土生=世居"模式的转化;第二是一元论和多元论反复交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是苗族史论。在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苗族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土著民族。这种"苗族原住"学说,与当年流行的"汉族西来"学说相结合,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有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在形式上将我们从封建王朝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崭新的共和国形式,中国社会自此开始从形式和内容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其意义不能低估。民族国家是近代新出现的国家形式,建立民族国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从排满到五族共和的曲折,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民族认同与现代的“民族意识”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破坏旧秩序,而在于它能否以民族国家的形式使中国进入现代国家之林,从而将中国的抗争汇入到20世纪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潮流,将中国变成世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终身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自觉从“民族复兴”理念出发探索国家出路而有卓越思想的先驱者。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特色鲜明。本文主要论述了他的“第三新文明”说、“崇今”说和“中心势力”论。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特别关注文学的民族性问题,这一关注具体表现在:"民族主义文学"主张的提出与论战;"民族形式"的讨论;以及从思想文化层面上对"民族精神"的提倡。这些主张与论争对于我们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世纪20-40年代关于文学民族性的论争基本是从政治与现实需要出发,更习惯于从民族本位的立场出发思考文学民族性问题,而在一个全球化来临的时代,关于民族性问题的思考则应该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与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9.
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国家—民族"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世界上现存的对立、融合、并存、连接等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梳理,深入探讨民族—国家关系和民族—民族关系的实质和潜在危险。"民族-国家"关系理论本质上是一族一国的狭隘的民族国家关系,容易导致极端的民族分离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理念是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关系发展的趋势所向,但是,必须警惕民族同化、民族"大熔炉"、民族"大拼盘"等思想。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必须找回"国家"在民族国家关系中的主导角色,将"国家"置于"民族"之上,在历史新常态下对国家-民族理论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文明的进步不断地推动着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目前,在多民族国家依然占据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也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将其思考的重点由早期推崇以"民族国家崇拜"为特征的政治民族主义的"单一民族国家"理想,在"发现"由文化定义的民族(ethnicity)这个西方的"新生事物"的基础上,逐渐转移到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权利(包括自治权、多民族权和特别代表权)问题。西方自由主义民族理论的这一发展,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启示是,"中国"是指主权国家,"中国人民"是指在本国(仅限于本国)行使主权的主体,"中华民族"则是指行使主权的中国人民,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nation),所以,中华民族认同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国各族人民的不可分割的政治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