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节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节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的节日风俗,大都产生于古老的农耕时期,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文化蕴含十分深厚。其中的农耕节俗文化尤其能代表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发掘农耕节俗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陇东腊八节俗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渊源、农耕节俗文化内涵的探讨,在挖掘其与先周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探究陇东农耕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历史上的"晦节"、"中和节"和"春龙节"等三个传统节日源流演变看,这几个节日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其区别,深入研究"中和节"和"二月二春龙节"的来龙去脉,可认识蕴含在这几个传统节日文化中"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的演变规律,同时也为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两个"中国传统节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浅论土族“纳顿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人口约 2 0万左右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地区。由于土族受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汉藏文化影响较深 ,其宗教信仰为佛教、萨满教、道教 ,也不细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常在同一场合请不同的宗教人员进行佛事活动。在建筑、节日、生活习俗上也表现出博采众长以丰富自身的特色。笔者所做“纳顿”节调查所在地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土族聚居区五大堡三川 ,即官亭 (上川 )、中川、峡口 (下川 )。此地区位于黄河北岸 ,地势北高南低 ,四周环山 ,海拔在 176 0— 185 0米 ,是省内海…  相似文献   

4.
共同的文化根基是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是构筑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思想共核;大量“同源异流”跨境民族的存在是延续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保障;语言文字的“共性”是巩固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重要载体;华人“南移”所构成的“大华人”生活圈是发展中国—东盟文化根基的现实基础。促进中国—东盟区域性合作的发展,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44-154
辽代节镇除本州外,亦下辖支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辽代节度使所带观察处置使、御史台官等结衔,皆是节度使监察权的体现。节度使以下,节镇内部由判官、孔目官、录事参军等具体负责监察事务。辽代节镇内部设置的判官分为节度判官、观察判官、军事判官三种类型。由观察判官负责考课下属,节度判官、军事判官负责监察司法审判,孔目官负责勾稽文案,从而达到监察政务的目的。地方监察事务在节镇一级基本可以得到解决,节镇是辽代地方监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辽代节度使总揽辖区内行政、监察、经济、军事等权力,为防止出现唐末五代地方割据情况,辽朝中央采取了诸多措施。辽朝在节镇之上设置更高一级的监察区,后由于监察区与军事区、经济区之间存在重叠,使得辽代已经开始逐渐孕育出一种钱粮兵谷合一的大的行政区划。这与金代的路—节镇—州—县四级体制,宋代的路—州—县三级体制,共同奠定了元代行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源于中原三月三的上巳节进入宋代就销声匿迹了,而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和邻国日本一直将其传承下来,并融入了各自的特色。两者源头相同,又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所以存在可比性。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在日本体现了其特有的审美观、育儿观等。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地域相对封闭,把中原上巳节的习俗保留得更加完好,使对歌定情、碰蛋等活动不仅具有原始的求爱求子的意义,同时更增添娱乐和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宋重构忠节观为背景探讨王安石的忠节观,指出,王安石的忠节观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反对愚忠,坚持原始儒家以道义事君的原则;第二,直接继承孟子,坚持君臣为对等关系;第三,对最能体现忠节的"不事二姓"、以死尽忠不作强调,也不以此作为评价大臣的标准.他的忠节观与北宋重构忠节观的趋势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实践的失败.从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开始,许多对王氏的非议和指责实质上都是针对其忠节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赵蕤 《天府新论》2014,(2):145-149
源于中原三月三的上巳节进入宋代就销声匿迹了,而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和邻国日本一直将其传承下来,并融入了各自的特色。两者源头相同,又同在农耕社会中发展,所以存在可比性。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在日本体现了其特有的审美观、育儿观等。而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由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地域相对封闭,把中原上巳节的习俗保留得更加完好,使对歌定情、碰蛋等活动不仅具有原始的求爱求子的意义,同时更增添娱乐和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发展广西海洋文化产业是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同时对深化与东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广西海洋文化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从消费动机和消费满意度对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推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重视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开展海洋文化宣传教育;突显地方文化特色,创新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品牌,通过旅游业带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人生况味的体验,曹植的生命意识中逐渐融进了比较深刻的社会内涵。《节游赋》中由纵游到节游,由恣情极览到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便体现了这种生命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论节庆文化与节庆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华 《学术探索》2011,(2):99-105
节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节庆活动,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延续,也是人们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信仰方式。节庆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地方文化形象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到全新的作用。顺应这一趋势,实现节庆产业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相关国民经济建设的增长,为实施对外文化贸易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2.
泼水节与古代上巳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傣族地区的泼水节和我国古代上巳节是两个水的节日。作者通过对这两个节日的比较说明,由于在人们的思维深处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作为万物之源的水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心目中也就有着相同的象征含义,因而产生了在仪式上几乎相同的节日。  相似文献   

13.
14.
吴海清 《河北学刊》2004,24(6):139-144
作为中国媒体的一种重要的象征性行为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通过建构家国一体的形象、调动民间记忆、运用明星认同机制等一系列的叙事策略 ,重构了传统的春节文化、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 ,创造了以社会整体性形象为核心的春节文化文本。这种重构活动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社会由以阶级话语为组织模式的现代性设计向以经济建设和民族—国家的整体性认同为主的现代性设计转型过程中而作出的调整 ,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几十年的斗争话语所造成的社会困境 ,建构团结、奋进、乐观的社会形象 ,以唤起人们的共同感和民族身份感  相似文献   

15.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上巳节考论     
上巳节是汉至唐代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上巳节相关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歧异,甚至出现一些误区。上巳节源于古代祛灾求福、祓除不祥的"祓禊"之祭,是民间禁忌与古老的"祓"祭仪式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时代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7.
18.
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查阅有关彝族历史文献资料,对石林彝族密枝节作了全面的考察,证明密枝节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新年,指出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 ,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 ;春节民俗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夕、灯节,从汉代诞生流传至今。提到元宵,我们习惯思维是它的狂欢性、世俗性。观花灯、品汤圆、举国欢庆、合家团聚,还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其实要真正了解元宵节,我们不可避免要关注女性角色,没有女人的活动,就没有元宵佳节神秘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