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费尔巴哈的美学是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其基本原则有:艺术表达现实生活的原则;艺术的真实性原则;艺术的人学原则。这种特殊的现实主义美学,不仅是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和揭示宗教本质的直接产物,而且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现实主义的美学发展方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直接来源之一。它值得我们批判地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郭因的绘画美学思想、技术美学思想和绿色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绘画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逻辑起点,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主流形态为理论红线,宏观地阐述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美学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技术美学思想立足于现实,肯定了技术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开辟了新的美学研究之路;绿色美学思想是郭因比较成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既有了严谨的学理性,又具备了完整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巴人50年代的文艺批评对我国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语境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现实出发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理论出发点;以作家身份参与文艺批评,强调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突出特点;重视文艺表现人类的普遍经验,要求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完整性,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丰富的潮剧舞台表演实例,探讨了潮剧舞台表演重视与观众交流,“和不承认存在第四道墙”的“梅氏体系”的美学特征,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与技巧性的美学原则,力求从美学角度来透视潮剧舞台表演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姚雪垠宣称"有自己的一套关于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和长篇小说的美学思想,"即"历史现实主义原则",并且运用之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在<李自成>中获得巨大成功,并自诩<李自成>为"填补中国现代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之作.其实,在背离历史重大事件时谈"现实主义",在某些枝节问题上大讲"历史",沿用"三突出"模式而不自知,小说绝大部分篇幅背离其创作立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引用大量材料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7.
《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二期发表了关于现实主义概念讨论的不同文见。邹平在《现实主义是不够用了吗?》一文中论述:作为一种文学精第(或日美学原则),现实主义远没有到了不够用的地步。因为在如何理解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现实主义是迄今为止唯一正确地作出了回答。现代主义从整体上来看却是颠倒了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确实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当它把文学反映现实的方式限定在以生活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的尺度里,它便获得了一种与其他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学》是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它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 ;以现实主义观点 ,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 ,总结其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 ,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 ;以哲学的睿智建树了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合理的美学理论 ,深刻论述了艺术的本质 ,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 ,以及艺术认知社会人生、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 ,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对后世西方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它的许多合理见解 ,至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后,美学与生活似乎已无法进一步靠拢。两者已用尽了含混与妥协的空间,终于露出不可通约的逻辑硬核;美学与生活谁为主导,已成了再无腾挪余地的问题。近年在建筑艺术领域出现的"少一些美学,多一些伦理"的抵制性呼吁,既是对美学态度过度泛滥的反弹,又不妨将其看作对美学的一种当代期许。这里的"伦理"内涵是基于其古希腊语的原始涵义即"精神气质",强调建筑应显现的自身目的和特定生活方式。面对美学对生活的"僭越",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形式静观的审美模式才能解决。其中,卡斯腾·哈里斯的"伦理功能"、卡尔松的"功能适应"、柏林特的"审美融合",都喻示当代美学中发生的这种观念调整。通过分析"美学态度"和"伦理态度"相互拒斥的历史,可以窥见二者沟通的可能性,探索在"功能性的内容"与"可见的形式"之间建立联系的思路,为审美与生活的当代融合寻找新的知识前提和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0.
巴尔巴使戏剧表演完成了跨文化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剧人类学的诞生。戏剧人类学理论在表演美学层面体现了前表现性及其普遍原理,使得表演者依照这些原则并结合其身体和心理进行表演。因此,从动作的平衡性原则、动作的对立技巧性原则、动作的一致的不一致性原则和动作的等量替换原则四个层面出发,可以探知巴尔巴的戏剧人类学作为一种表演美学的实用科学性,并体悟到其最终目的是跨文化追求欧亚戏剧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认识中,一个认识上的严重混乱,就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本质真实".在美学史上,"本质真实"理论的创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席勒式方法与莎士比亚化方法之间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本质真实"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确立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态度有助于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某些现代流派的消极影响,但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庸俗认识论对于艺术研究同样是无益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体现在作品的本身和音乐表演的过程。歌曲《阿玛丽莉》是美声学派的经典作品。这首歌曲的美学原则反映在它的作品和表演上。都体现了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现实主义的定义已比从前宽泛 ,也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了 ,本文认为应从创作方法、思潮、精神三个方面来解释现实主义 ,并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公安影视艺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确立了新的美学观念,从而使得影视艺术家们在反映公安战线社会生活时更加遵循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原则,在塑造英雄警察典型形象方面朝着更富有人情味美学现念的方向发展,警察形象呈现出平凡的单纯以及转变为多样的真实的特点,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丰富了警察形象的类型,确立了多样性的审美特点,从而使当代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加符合创建和谐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6.
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重视,以及30年代40年代卢卡契“伟大现实主义”美学范畴的提出和苏联《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理论公式的流行,使我们产生了现实主义至上论的狭隘观念,至今常有人仍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为尺码来衡量自然主义及其它文学现象。这既不利于今天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外文学作品,也不利于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和现实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文学观念转变的今天,应注意到这个“死角”。  相似文献   

17.
沙汀是一位现实主义讽刺大家,他的小说结合中国实际,又深受美国同时期文学巨匠海明威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冰山"式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讽刺艺术:语言简洁清新,表现出"冰山"式的单纯美;题材开口小,挖掘深,体现出"冰山"式的内涵美;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具有"冰山"式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考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为例,通过对建筑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反思,提出建筑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时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历程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中国,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意识形态的开放与专制,极大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相似文献   

19.
以"本相的儒家"为道德操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叶圣陶与北欧来自民间的浪漫诗人安徒生,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们从民族文化中所受的滋养、从时代思潮中所受的影响、创作动机与美学追求,都反映在各自的童话作品中。两者对待民间文学的态度、童话的内容指向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新英雄"理念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也是革命文学英雄叙事文本建构的核心规范。左翼时期的"新英雄"理念是由革命文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解而独立提出的,强调新英雄的特质乃是集体主义,却未成为文学创作的指令性规范;《讲话》发表后,"新英雄"理念则成了工农兵文学的法定性的头等重要创作原则,它演绎出的新英雄范式越来越理想化偏激化,成为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而文学创作必须遵循,从而悖离了现实主义轨道;及至"文革"新英雄理念便成了制造现代迷信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