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回归审美的、情感的诗意的空间。文学审美特征论在学术上体现出对话与整合之路,它一方面吸收了前苏联审美学派和"美在关系说"的思想精髓,而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情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审美本质特征论"逐渐取得共识。这种文学审美论的建立经历"破"和"立"的过程:"破"的过程包含两种途径,即以"共同美"反拨阶级斗争工具论,以形象思维反拨认识功利论;"立"的过程包含一种途径,即以审美论替代机械反映论。"破"为"立"做好铺垫,"立"最终实现"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架构中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代表,从当今所谓"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反本质主义、历史性、开放性成为关键词。当代的文学观念应该充分融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  相似文献   

4.
以童庆炳提出的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以声音美、节奏美、意象美、修辞美、错综美、感知美、绘画美、宁静美、境界美等9大审美要素为内涵,研析了朗费罗的经典散文名篇The First Snow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与表达过程,旨在为文学翻译批评与实践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文学审美经历了政治群体意识向自由个体意识的激变并形成了三个生成点:追求一种以零度情感为特征的叙事策略,使审美形式化;以苟安的众生相描绘为特点的审美庸俗化;颓废美成为作家价值失范、精神虚无中的无奈追求。这三种审美趋势反映在作品中则呈露出大面积的审美感性泛化趋势,要不要重返理性王国应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心理能量文艺学是一门建立在审美生理学基础之上并从文艺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尚处于探索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重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其学科特征是以心理能量为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学本质论、文学流程论、文学功用论、文学模型论、文学经营论和作品文本例论等六个部分。心理能量文艺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为未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的文学本质论的卓著之处在于,他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历史,并在这种理论前提下提出了新的文学类型,并且最终对这种新文学类型的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