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城市化和城市回族与兄弟民族居住格局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社会交往的相互动态影响,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回族社会所南临的重大课题。文中以宁夏银川市为区域个案,运用民族社会学方法,对城市回汉族居住格局的交错、变迁、相互影响、社会交往、民族文化的困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都市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民族迁移、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居区转变为杂居区,以及城区边缘地带出现的新聚居区,这种变化还在进行之中。这种居住格局的变化虽然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与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本文对未来回族的居住格局进行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呼和浩特自建城至今蒙、满、回、汉四族的迁移与居住格局及其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就历史而言,土默特蒙古族是原住民族,汉、满、回为迁移民族。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中叶基本定型,此后己不能把后边几个民族看作移民。其他部蒙古族尤其是内蒙东部区蒙古族在20世纪50年代后大量迁入。民国前居住格局基本按民族分区居住,辛亥至50年代初为分区居住到杂居过渡阶段,50年代至今总体上为杂居格局,只有回族还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从迁移与居住的关系上说,以前是由日积月累的民族迁移而形成一定的居住格局,辛亥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则逐渐转变为由一定的居住格局影响民族迁移。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也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而且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本文认为,杂居固然利于扩大民族交往,但聚居同样使民族关系和睦,而且杂居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适应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民族杂居主要是城市化和单位制的副产品。邻居关系和朋友关系往往超越于民族关系。这大概是我国第一个多民族城市社区史系统研究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伊宁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及对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386名回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探讨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较好,他们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着较高的认同,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中华民族认同高于本民族认同;人口学背景变量并不是民族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国家政策是影响回族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发展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略谈我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静 《回族研究》2006,(2):111-113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国回族总人数的1/5,号称“中国的穆斯林省”。宁夏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吸收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回族的宗教信仰、礼仪、饮食、服饰、居住、婚姻、节日、游艺、语言文字、工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时期针对回族所采取的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中的成功典型。陕甘宁边区时期回族政策出炉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历史逻辑是党长期以来的民族观认知实践,现实逻辑来自陕甘宁边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复杂局面。陕甘宁边区中共回族政策的实践内容包括政治上实施民主政治,提高回族政治权利;经济上着力发展生产,提高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上帮助回族发展教育及尊重回族群众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共回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照下的实践创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现代化思想,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8.
从伊斯兰教传入临夏开始,临夏市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墙为分界的"汉城回关"的居住格局。与其他地区相比,临夏的回族和汉族人口比例相当,同时临夏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传播和发展的重镇之一。因此,从"城墙"着手分析临夏当地回族和汉族人民日常的接触和相处可以看到临夏当地回汉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回族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属于形成较晚、居住最为分散的一个民族,她是公元7至13世纪期间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蒙古军西征及大量外国穆斯林入华,同时又吸收中国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今伊斯兰教仍影响着回族人民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试就伊斯兰教对回族艺术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东北地区的新式回族教育,是回族教育发展史上从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以有别于明清时期回族经堂教育的一种崭新形式,打破了东北地区经堂教育一统回回民族教育的格局,冲破了伊斯兰教与封建守旧观念对回族大众的思想束缚,顺利完成了回回民族教育同伊斯兰教的分离过程,为解放后东北地区现代回族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新式回族教育的兴起、发展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出发,试对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说明新式回族教育对回族进步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在历史上,回族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和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不仅诞生了回族自身的经堂教育体系,也使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高度依赖经堂教育,故步于民族内部。近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在依托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主要是依靠现代新式教育的创办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回族报刊,不仅使伊斯兰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传播得以延续,也开始向外族介绍和传播伊斯兰文化。当代社会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伴随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体现出多样性,在保有传统经堂教育的基础上,各种新式民办学校、网站、新媒体都在参与其中,使得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也开始迈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回族的外部凝聚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族的外部凝聚力是关系回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回族外部凝聚力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处理好民族理性与民族外部凝聚力之间的关系是回族今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区汉壮民族的居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格局是影响汉壮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汉壮居民在居住场所及学校中的"分离指数"的测算,并分析当前南宁市区汉壮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汉壮居民交往关系的历史背景,结果显示,南宁市中心城区汉壮居民的混居已相当均匀,说明汉壮居民之间交往的客观条件非常充分;郊区农村的"分离指数"偏高说明农村汉壮居民在居住上一定程度的隔离,但由于农村居住格局的特殊性,不宜仅凭"分离指数"直接推论汉壮居民交往条件的优劣,而应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空间结构再生产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向四周逐渐延伸,市民的居住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原先围寺聚居的回族穆斯林群众,便迁至城市的各个街区角落。通过对散居回族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探知其以清真寺为集体记忆的符号,借助集体欢腾、个体情感迸发、宗教仪式来建构民族亲和力,以实现其群体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回族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平 《回族研究》2000,(3):46-49
回族是一个民族情感特征明显的民族,历史上曾因强烈的民族情感而导致对统治阶级的激烈反抗.总结回族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民族情感有余而民族理性的稍嫌不足对特定时期回族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勿庸讳言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须不断调适回族情感,提升回族理性,使包括民族情感和理性在内的民族意识真正成为回族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 回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回族居住,自元代以来就有“回回民族遍天下”的俗称。回族迁居湖南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邵阳地区是湖南回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人口占全省回民总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民族居住格局在清乾隆后开始形成,按民族分区居住的形式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已是一种常态.民国后期,由于居住格局的不断调整,各民族的市内迁移不断发生,使原来各族的居住格局逐渐演化为“小聚居,大杂居”的格局,并且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8.
西北回族茶文化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回族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分布于全国各地。她的传统文化自然与其居住格局相仿,形成了大同小异的缤纷景象。正是这些丰富多采的“小异”,融合综汇,构建了中国回族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大厦。 西北地区的回族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翼。  相似文献   

19.
从回族学的回顾谈当前回族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回族族民教育进行探讨,就现在回族居住格局的变化对回民从聚居区走向散居形成的回族学研究提出新的问题,认为要形成一门专门的“回族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起点不是等待,而在足下。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民族间的社会交往条件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居住格局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 人文生态环境。乌鲁木齐市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推动下,在共同的居住、工作、市 场实践过程中,民族间的和平交流、交往已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