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4月8日,我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与我同行的有两个人:和我一样来自北师大民俗学专业的硕士生刘梦颖,从印度到塔尔图大学交换的博士生巴拉维·布达(Pallavi Budda)。去芬兰,原本是导师董晓萍教授在我们出国前就交代了考察芬兰民俗档案馆的任务。当我们向塔尔图大学的合作导师于鲁·瓦尔克(ülo Valk)教授提出时,他点点头说,你们应该去,应该去看看芬兰民俗档案馆。为此,他还专门为我们联系了  相似文献   

2.
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摩教经诗《布洛陀》作为民间宗教摩经的经典,赞颂了主神布洛陀这一神话人物,保存了许多原始神话的成分和元素,可以视为“神话史诗”;该史诗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一般情形,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而作为民间信仰摩教的代表,揭示了民间宗教信仰之类,也具有世界意义。《布洛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神话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研究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不仅是壮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2014年的北欧民俗学研究,民间宗教研究被视为一种经典研究,代表着学科研究的实力与深入,芬兰学派是讨论这个命题的组织者。一批北欧民俗学者围绕在芬兰学派的周围,提供不同文化中的民间宗教传承现象、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依据他们的研究,可以看到北欧同行如何从传统跨越到现实,又怎样将这种研究纳入人类文化遗产研究中。芬兰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 of Turku)人文学系文化与健康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本文参照国内外几位学者提出的史诗类型划分标准,并根据哈萨克族史诗母题的组成方式,将其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简单型在历史和宗教史诗中比较多,复合型比较多的是英雄史诗,而多重复合型只有在突厥语民族共同时期形成的古老英雄史诗中才有。  相似文献   

5.
尊胜 《西藏研究》2001,2(2):27-40
格萨尔史诗包括两个部分 ,即至今在民间传唱的口头部分和已经铅印出版的文本部分。其中口头部分占据了史诗的绝大部分的内容。格萨尔史诗虽然呈现出口头和文本交织的繁杂局面 ,但史诗的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 :史诗以格萨尔为中心 ,纵向追溯了祖先“董”氏族的渊源和传承 ,横向铺叙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 ,每个故事在这个坐标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史诗的核心内容讲述从“董”氏族———岭部落的衍变过程。史诗提供的这些发展线索 ,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实。因此 ,我们可以确信 ,“岭”部落、“岭·格萨尔”在藏族史上实有其事 ,而不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关于史诗产生的年代 ,经过与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 ,它们至少在止贡赞普时代已初具雏型 ,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民间流传有两千年的历史。格萨尔史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受到藏传佛教的歪曲和窜改。宗教的文人和信教的艺人竭力美化、神化格萨尔 ,力图让格萨尔脱下战袍 ,披上袈裟 ,甚至供到“保护神”的佛龛上。一些史诗的文本中宗教的色彩几乎掩盖了世俗的内容。研究、欣赏格萨尔史诗必须拨开宗教的迷雾 ,寻找格萨尔的原形。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不仅自身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产生着异常久远而广泛的影响.我国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多宗教国家,长期以来宗教问题却被认为是一个局部的、边缘的问题.50年代到60年代,只有做宗教工作的人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关心宗教,在学术界也没有宗教学这门学科.1979年2月,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在昆明召开,成为宗教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史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宝中之宝,它不仅用特殊的形式保存着各民族的重大史实、传说、神话和语言,而且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多面晶体,是世界多极化、多元化、多样化的体现或证明.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两大史诗<伊利亚特><格萨尔王传>的比较,从流传方式、历史真实性、英雄颂歌、社会历史条件、战争观念、谋篇布局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东西方史诗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血缘关系.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世界文学的视角,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东方的藏民族史诗,使藏民族史诗的研究更进一步,更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了<格萨尔>史诗中人物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在文化现实的层面上,认为<格萨尔>民间传说是藏族民间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蕴含着历史的和神话的内容;在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还认为格萨尔王也是一个原型人物(archetype).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格萨尔人物的功能不仅局限在作为藏族民族英雄的框架中,更重要的是,他契合了藏传佛教历史上高僧大德的教义传播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的理念.虽然格萨尔王是一个藏族特有的民间人物,但他仍具有超越个人和跨文化的原型品质.  相似文献   

9.
芬兰人     
芬兰人曾居住在斯拉夫人的北方和东方。至于他们原始的发祥地在何处,则不易回答。但是,最近有一种新理论,认为原始的芬兰人与印欧系人有近缘关系。由此可以设想,芬兰人的原始发祥地可能距印欧系人民的欧洲发祥地不会太远,说不定就在欧洲东部的边缘,如乌拉尔山或其东部的什么地方。现在一般公认,芬兰人最早居于卡马河、奥卡河和伏尔加一带。到了公元初年,其中一些分而远徙,来到了波罗的海,占有波的尼亚湾和里加湾沿海之地,这就是后来的雅姆人、埃斯特人和立窝  相似文献   

10.
<正>我刊这期又一个栏目新开":‘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中国史诗学"则是我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之前的合作专栏之一,开栏于2016年第四期,主持人是我国新一代著名史诗学一遗产学专家朝戈金学部委员。开栏首发"北方史诗组"5篇,涉及到柯尔克孜、哈萨克、维吾尔和满族史诗的新成果;这一栏目之二系"南方史诗组"5篇(今年1期),涵盖阿昌、纳西、壮、傣、与哈尼族。本期刊发之三藏族《格萨尔》专题五篇;下期将刊发蒙古族《格斯尔》专题五篇。至此,我们在"中国史诗学"这个主题下,连续一年发20篇论文共约20多万字,集中反映了可谓史诗大国中国在史诗这一样式的中华民族口头传统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方面的学术进程。我国著名三大史诗,已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1.
韩伟  庞泽华 《中国藏学》2008,1(2):121-126
沉潜在《格萨尔》史诗底层的生命美学思想,是其博大精深、意蕴宏富的不朽源流。史诗以生命美学的观点,艺术地再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幅藏民族对人类生存热忱讴歌之图。人类生命的全部——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了史诗三维强势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是史诗的美学基调和价值尺度。满足人的生命的自然创造的勾勒,构成了史诗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美好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二百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自身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在诸如史诗资料的发掘及有关<格萨尔>的主题、产生年代等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开掘,并对我国<格萨尔>早期史诗学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国外学者二百多年来对史诗<格萨尔>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对于人们进一步深化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以其宏篇巨制居于世界史诗之首;同时,它又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人民性,以及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藏族人民世代传诵的不朽之作。“文学是人学”。史诗,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自然不能超越这种文学的规定性。因此,研究史诗人物就显得重要和必然。通过研究史诗人物,可以窥见我们的先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如何顽强地在空间寻找自己的位置,是如何在“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的禁锢中挣  相似文献   

14.
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创建于1980年5月,1983年首批获得中国民族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民族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中国民族史硕士点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该所现设有民族史、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文化学、教育学六个研究室和一个影视民族学实验室及青海民院民族博物馆。教职工共25人,其中专兼职教授10人,副教授5人,副研究馆员1人,在读博士4人,硕土5人。  相似文献   

15.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6.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内在性艺术"的学说;他创用了"大词"和"传统指涉性"等概念,建立起口头诗学的理论体系;他创办理论刊物《口头传统》,极力倡导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格局和走势;他通过对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两者的并置和比较,总结出人类"思维通道"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其学术建树极为可观,未来影响必定将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7.
英雄史诗首先是关于“人”的文学作品,即使其中不乏神的故事,但“人”事已经成为主流,探讨英雄史诗的人本主义对于“人学”研究及东西方著名史诗的国际对话具有重要价值。《格萨尔》史诗产生并发展于丰厚的藏文化之中,藏文化既包含理性的宗教文化也包含追求“人性”的民间世俗文化,两者共同孕育了《格萨尔》史诗两种人本主义——理性的宗教人本主义与追求“人性”、张扬个性的世俗人本主义。和谐共存是史诗中人本主义二重奏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18.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19.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广泛流传在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是人人皆知的伟大英雄史诗。它的创作,是藏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也是蒙古族人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这部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地区的英雄史诗,它们之间有着血缘的关系。它是从藏族地区发源,远及到蒙古族地区。这一点,我们曾做过比较翔实的考定;蒙古族地区流传的命名为《岭格萨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6月5日至6日,由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和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比较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年民俗学者论坛在维尔纽斯举行。来自俄罗斯、印度、芬兰、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亚和中国等十多个欧亚国家的近二十名青年民俗学者与硕博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并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民俗学研究中的信息提供者"(informant),意在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研究生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