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陶思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91-95
"乡村民俗"与"都市民俗"是以空间观念划分的民俗类型,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的文化范畴,在当代正经历着必然的整合过程,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更显出互动、互流、互感、互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4.
5.
黎平民族风情浓郁,尤其是侗族建筑、音乐、服饰、饮食等独具特色,是贵州省原生态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文从物质民俗与非物质民俗两个方面对黎平侗族众多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7.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今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引起包括物质、精神、社会等层面上的民俗的复杂变化。作者认为民俗学者应当站在学术、社会和人文的立场上来对待、研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董晓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86-87
在现代化文化的框架下,思考民俗与文献关系和价值,指出它在现代化建设中凸起的趋向、民族文化遗产的形态,建设学术资料系统的方法,及其应用去向.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文艺学领域出现了一个突出的群体——解放区学者,他们对于民间文艺的研究围绕"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扬。周扬在民间文艺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强调对民间文学形式和功能的利用,强调民间文学内容的人民性和尊重历史的原则。周扬重视和研究民间文学,是为政治追求服务的,是构建新中国人民的文艺之具体表现,对于20世纪下半叶民间文艺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时间"的民俗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生动的实例和田野调查材料, 论述了从时间民俗的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的结构、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以钟敬文的文化观谈对新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钟敬文教授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观,旨在以钟敬文先生的文化观为主导,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西部大开发中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15.
16.
黄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1):12-15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西方民俗学、人类学学术史的脉络中梳理并探讨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动过程,揭示了人类学在不同的重要理论发展阶段上对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影响,说明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相互交织的状况.民俗学是不断运动的动态发展过程,理应结合人类学理论来研究不断产生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8.
19.
乌丙安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83-86
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关于植物生态民俗,关于动物生态民俗,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