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展示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其一,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观念已成共识。当今世界,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几大板块,鉴于此,加强对世界华文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整体考察,进行证同与辨异的研究,就成了一种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其二,把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建构一种新的研究视野,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研究走向深化;其三,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成为新的景观。三个侧面形咸了一体同构、相互依倚的运行态势。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自本期开始与读者见面了。著名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为本专栏欣然题词:“四海一家”,表现了他对全球华文学作的拳拳爱心与美好祝愿,也是第一时间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他的隆情盛意,我们愿与读者诸君共享。本次论坛邀得苏州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的通力合作,内容主要是关于香港文学研究。以后还会相对集中地发表有关台湾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欧美华文文学等方面的评论,敬请广大读者、学者鼎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出发,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湖北籍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来源。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地理记忆与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时间叙述;地理感知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意识;地理思维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空间建构;时间和空间距离与海外华文作家艺术构想之间的联系。海外华文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与作家的地理来源、地理记忆有很大的关系,浪漫主义思潮与古老的楚地、楚文化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极大地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6.
近 2 0年来 ,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 ,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 ,从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如何确定自身的位置和发展路向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情况 ,以及华文文学对人类文学经验的整合等方面 ,探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体化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三十多年来各种文体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旧体诗词始终未获得相关学者应有的青睐,现在是到了反思并付诸实践的时候了。世界各地华人社会中的旧体诗词创作,都应该引起华文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并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反映世界华文文学的多元性和各区域华文文学的独特性,描绘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华文文学谱系。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跨国别、跨地区的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海外华文文学。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必须把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在文化的层面上诠释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内在丰富性。从而为比较文化和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视点  相似文献   

9.
陆士清是普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先行者,是提高华文文学研究水平的带头人。他搞华文文学的普及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他搞华文文学研究的提高,则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他的《探索文学星空——寻美的旅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华文文学作家作专门性的研究,把作家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为华文文学大家写评传;三是注重问题意识,揭露和揭示了华文文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金陵古城,嘉宾云集。4月23日至25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祖国大陆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作家代表,共170多人汇聚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为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增强海内外华文文学作家、诗人、学者的团结和友谊,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会议以“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文学”为题,进行了广泛认真而坦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1月4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戴小华女士在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二次文学沙龙活动中,介绍了东南亚华人文学的现状,她对世界华文文学、特别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前景充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     
本期李安东先生的文章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大陆近二十年来有关这一学科的演变历史 :台港文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世界华人文学。现在本专栏采用目前最新的学科概念 :世界华人文学 ,作为我们展望和研究的对象。这个研究领域给我们带来的复杂性也就随之表现出来 :台港文学是属于一国两制下的特殊文学现象 ,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是一国两制延伸的范围 ,世界华文文学是跨国际的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不同国家内的同种文字的文学现象 ,而世界华人文学则不仅是跨国际 ,同时还跨语言文字 ,将会涉及华裔作家与所在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近40年海外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状况,提出了在20世纪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背景上,打通不同板块、国别的华文文学,探寻其内在联系,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的课题,并强调了其方法论原则,从经典“筛选”、文学传统、母语写作、汉学和文论等方面论述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专辑·面向 2 1世纪的华文文学 (饶艹凡 子 )开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张炯 )华文文学希望跨越民族界线 (韩国·许世旭 )关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点意见 (菲律宾·蔡沧江 )论潮人文化特征与诗歌创作 (黄赞发 )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背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林伦伦 )澳大利亚 :英语世界中的新华人文学 (钱超英 )论黄国彬的诗歌 (香港·郑振伟 )论香港的专栏文学 (香港·王璞 )·白先勇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专辑·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 (日本·山口守 )白先勇与张爱玲…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是最适合研究本土华文文学的国家。从对方修、王润华、杨松年等人的评论作品的评论中 ,可看出新华文学评论与研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它是世界华文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一支华文文学理论批评力量。它在探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马华文学的关系、中国作家对新华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以及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史编写和作家个案、新马华文学不同阶段的文体研究及文学史资料整理方面 ,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该国缺乏对文学基础理论与美学探讨的著作 ,尤其是在重写马华文学史方面 ,不似马华文学界有锐敏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命名至今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学术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从命名意义、关键概念和研究范式等几个方面来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已经跨过了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正进入学科深入的发展阶段。在"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融合"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不应再安居一隅,而应具有更敞亮的空间与更开阔的视野,汇聚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华文文学”在学术界无疑是一门新兴学科,即使从七十年代末“港台文学研究”发轫时算起,也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回顾学科发展的轨迹,从“港台文学研究”到“台港文学研究”,到“台港文学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到“海外华文文学暨台港文学研究”,到1994年11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会筹备委员会在昆明成立,每隔二、三年就要更换学科的名称,在学术界几乎找不到这种先例。然而,这决不是标新立异的文字游戏,因为每一次改换旗号,都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调整,是学科建设上突飞猛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10月12~14日,第十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于福建泉州举行。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主任、香港作家联合创会会长曾敏之,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美国华文文艺会会长黄运基先生等海内外著名的华文作家、诗人和华文文学研究者百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人文学由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的创作为例,对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呈现形态、各自特点和价值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马华文文学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从未断歇过。在论争中,现代主义渐渐为读者所接受,由此发展成为与世界文学潮流相接轨的"东方现代主义"。文章通过梳理这场论争的来龙去脉,旨在厘清这场"现实与现代之争"对新马华文文学研究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