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2.
老子之书不可读论王德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老子之书不可读”,这绝不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而是着着实实的一种体会。它的根本立论依据便是《老子》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过去读这句话时,仅仅读读而已,似乎觉得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3.
姚丹 《船山学刊》2012,(3):91-95
老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道论。而与道密切相关的就是"有""无"问题。老子论"有"、"无"可分为两个层面:道体的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观点,即有无统一、有无相生和有生于无。它一方面阐明了有无的相生与统一,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说的源头;另一方面又以虚无为本,对中国艺术创作中崇尚虚境的审美理想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为了实现对"虚无"的道的体悟观照,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也是后世主张虚静的审美心胸理论的源头,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道,首先被理解为一个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道为法则,而道则是一自然法则.这里所谓自然,不是讲自然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脱离人的单纯自然哲学.自然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状词.物各任其天性,自然如此,不假外力的干预,即所谓自然.三十七章说,“万物将自化.”“自化”,即由其本性,自己化生,不假外力.这就是老子所谓自然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道不可言是老庄道论中一个重要观念,这为人们所熟知。可是.老庄是不是完全否定言说呢?他们有没有肯定过一种“言”,并指出(或暗示)这种“言”可以表达道?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被研究者注意到。事实上老子曾提到过一种好的言,《老子》八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此语主旨是批评巧辩.但同时也暗示质朴(不美)的言是好的。这里,老于没有进一步解释质朴的言为什么好,它是否能表达道,配得上真理世界的语言。所幸的是.庄子继承并深刻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他对言说问题有远比老子充分的议论,从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一种规律。检视《老子》“道”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李景强 《学术研究》2003,(10):19-23
近代以来 ,学术界一直有一种主流倾向 ,把老子的“道”看作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这种判断明显与老子的“道”论存在着矛盾。为了消解这个矛盾 ,本文依据先秦时期的文化语境 ,参照《老子》的不同传本和历代老子研究者的解释 ,力求为老子的“道”论作出一个合乎历史逻辑的系统性的解释 ,复原老子之“道”。本文给老子“道”的定义是 :“道”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不主宰世界的创造者 ,是人类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8.
“道”在老子那里,区分为“天之道”与“人之道”,老子将二者并重。从逻辑上说,他的“人之道”从属于“天之道”,只有“天之道”才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但从历史上说,他实际是基于“人之道”、围绕“人之道”去探究、阐释“天之道”的。在这一点上,与我国人文传统完全一致。老子的“天之道”的根本特质即表现为母性生殖崇拜的性质。而他的“人之道”的根本特质,则表现为母性人格崇拜的性质。1从老子“天之道”的四大取象看其母性生殖崇拜特质。第一,“道”取象于古时的道路。老子谓“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即在指…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之“道”[美国]A·J·巴姆老子之“道”作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有种种不同的英文译法。但没有一种译法是完全适当的。有不少翻译,如同我们在下面将要指出的,未能把握住“道”的基本特征,而偏离了原意。“道”这个概念产生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需要...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广。解放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大量的研讨工作。目前,对于老子其人即老聃,活动于春秋末年;《老子》其书基本上为老聃所著,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对于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道”论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还十分分歧:除了“文革”前的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观点外,最近又出现了老子的“道”具有“两重性”、“二元论”的主张。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其它“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两种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即拟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作为道篇首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关系到对道的根本理解.几乎所有现代的解释都把它解读为"可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或者非常类似的意思.这种解读从老子原义上说恐怕是错误的.这种解法把老子博大的形而上学、政治与道德思想问题收缩为知识论问题,甚至是神秘主义知识论问题,从而导致对老子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按照老子思想的逻辑,"可道"应解为"可因循"."道可道"的正宗含义是"有规可循之道",其所指是伦理经术政教礼法以及各种操作规则、章程规制、日用技术等等那些能够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东西,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各章里不断反对的那些东西.老子反对刻板规范,反对墨守成规,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种无法固定化的、灵活弹性的、始终跟随形势而变化的道.有规可循之道属于器的层次,是形而下的事情,无规可循之道才是形而上之道,是使一切有规可循之道能够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且形成互相协作的万变之道.  相似文献   

12.
郭店竹简出土,为先秦的儒道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推翻了本世纪初疑古派关于老子后出的观点,可以澄清学术界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这部分材料还不足以澄清老子其人与其书的一些其它问题,如老子是否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聃,先于孔子;一个是太史儋,晚于孔子;目前的简本《老子》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古本?老子思想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传承的系统?我个人认为,简本《老子》的出土还不足以澄清以上诸问题,故拟就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位置,及其与帛本、王本中道、德等概念的…  相似文献   

13.
车载同志著《论老子》一书,收集了六篇关于论老子思想的文章。前三篇(“论老子书的道法自然”、“论老子书的道与物”、“论老子书的观妙与观侥”)写于1957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思想是属于唯心主义(也兼谈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后三篇写于1938年,重点在于说明老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尽管这六篇文章写于两个不同的时期,1938年所写的论文又并没有着重地明确讨论老子思想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但从这些文章中反映出  相似文献   

14.
从佛教"分别观"看当前老子"道"论研究中的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老子道论之特征,历来认识有三:(1)本体论;(2)本原论;(3)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前两种论点有其理论局限性,第三种理论较符合老子“道”论之整个特征,然而目前学界并未能给出清晰有力的论证,故此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窘境。如果能借助佛教中“分别观”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老子之“道”,那么就会清晰地看出,其即是本体论又是本原论之理论合理性。老子将“道”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非常道”是宇宙创生万物的最终根源,是有限短暂的,也是可以言说的;“常道”则是形而上之本体,是无限永恒的,同时,也是不可言说的。老子预设“常道”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给形下的有限的“非常道”一个“返”的境域与“超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16.
<正> 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决。通过争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意见分歧仍颇大。这些分歧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时代;(二)关于老子思想的阶级性质;(三)关于老子思想的学派性质。实在说来,这些问题因苦于没有新的资料可资凭证,是不易解决的。庆幸的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老子》的写本,这两种写本距今都已两千多年。帛书《老子》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本文不想对老子及其思想进行全面论述,只就老子的道作些探讨,以便判明老子哲学的学派性质。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老子思想中极其重要的观念。由于老子对其思想本体——“道”的含义预设的宽泛,使人们对老子之“自然”的理解颇具歧义。结合老子的道论做实质性考察,本文认为,老子的“自然”实质是一种主观意识清楚的有明确目的的技术性操作过程;其目的则是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最大限度上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键在于老子之道到底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的本原,还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本原?是一种主宰天地万物的天命或神意,还是一种自然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道”不是超自然的存在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 “以阅众甫”(二一章)。阅,总括意;众甫,众物之始。《韩非子·主道》有  相似文献   

20.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