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四个新”的内在逻辑联系,从目标任务体系中解析,是总目标与总要求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维度中解析,是价值内涵与现实路径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与部分关系中解析,是总保障支撑总目标实现、总要求推进总目标实现的内在关系;从逻辑里路和实践进路关系中解析,是实现“五个更加”的壮美广西建设内涵与“四个新”“三个共同愿景”和一系列重要工作要求实践进路的演进和拓展。要系统把握“1+1+4+3+N”目标任务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机理,把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规律性认识、深层次内涵、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国资产权存在的问题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国资产权管理体制的缺憾,提出实现“分级所有、分级管理”体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旅游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和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通过20多年的奋斗,我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主要体现为两个转换:“场地转换”和“主体转换”。前者是指从思辩哲学转向历史科学;后者是指从绝对精神转向人。  相似文献   

5.
刘智哲学思想是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交汇融合的结晶。刘智从充实和完善伊斯兰教哲学、使之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以自身“学通四教”的文化心理素质为优势,从宇宙观、认识论、人学理论等方面全方位地改造和吸纳“理学”的概念、术语、思维方式和思辩成果,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真宰造化一切”的宇宙观,“即物识主”、“率性修道”的认主修养说,“清心尽性”、“归根复命”的性命论,成功地实现了由经典伊斯兰教向中国伊斯兰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了中国伊斯兰哲学体系,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叶家璨  王晓刚 《民族学刊》2022,13(11):79-88, 150
民族地区安置社区治理创新,不仅需要帮助安置群众实现“安身”,更要促进他们“安心”,以“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创新路径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身心一体哲学思想的理论探讨和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基层的实践探索,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与功能出发,提出“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应根据安置群众的发展与适应需求,整合党政部门资源、干群治理潜力和区域内外专业力量,形成“协调-整合-互嵌”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在培育安置群众积极向上社会心态同时,实现共同体的目标参与。最后,基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经验和“身心同安”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构建,民族地区安置社区可从强化政策供给、健全社区组织体系、推动由心而治及激发内生动力层面开展治理创新,为民族地区安置社区振兴发展探索可推广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雅楞丕勒是民国时期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青海蒙古族王公.他为了摆脱马家军阀对青海蒙古族地区的统治和盘剥,出走内地.从日本档案文献发现,雅楞丕勒受日帝诱惑,从事了一系列所谓的民族“独立”、“自治”活动,试图通过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实现“青海自治”.但是随着日军的全面崩溃,使其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实现“青海自治”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8.
何一民  刘杨 《民族学刊》2019,10(4):1-16, 99-10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史悠久,但其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提出是在近代以后,从晚清到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内涵不断变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这是对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该理论凝聚着以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政治层面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政治一体的前提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从而使中华民族内部形成“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周真刚  柏友恒 《民族学刊》2022,13(3):12-19, 139
“三变”改革作为新时期农村变革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实践逻辑,其以“资源”为中心、以“资金”为纽带、以“农民”为核心的“三变”改革实践秩序,对中国农村主体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带来了深刻启示。本研究阐释了六盘水“三变”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秩序的互动意义,从农村的资本秩序审视现实社会发展秩序,从“三变”改革的实在逻辑探讨理论逻辑,从而厘清“三变”改革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互嵌意义场域。再者,围绕物质的意义空间与价值空间进行解读,基于物质存在与社会存在两者之间的惯性逻辑,以及社会主体的社会实践、物质追求、安全保障、交往交流需要等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秩序,着眼于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性宗旨贯穿于社会实践全过程的思想。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的角度思考社会具体实践的价值,实现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的科学的统一,从而为“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相耦合提供路径思考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主体、对象、话语是叙事的基本要素,对外叙事与话语编码的主要意义在于解释文本、呈现意象、传递价值、完成受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主体性、世界性、多线性三重逻辑,从理论之维、政治之维、价值之维、目标之维等多重维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叙事”“叙什么事”的意旨逻辑与话语形态。从“为何叙事”到“如何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出场的话语逻辑在于聚焦“问题域”,寻求“共鸣点”,搭建“话语场”,感染“受众体”,实现共融式叙事、情感式叙事、互动式叙事与精准式叙事。  相似文献   

11.
杨杰  马伟茗 《西藏研究》2023,(1):41-48+156-157
“文化旅游”是旅游类型的一种分类范畴,核心在于“文化”,功能在于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传承。处理好对文化的内涵解码、艺术化呈现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运作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及其经济效益诉求自在其中。对于像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区域,以文化旅游承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当前西藏文化旅游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文化偏颇”、“文化浮掠”、“文化失真”等现象。从文化旅游业的特质、功能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得出应高度重视“树立共同体精神承载理念,重点开发共同体文化资源,打造共同体文化旅游品牌”的结论,从而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文旅融合后博物馆热潮的兴起,博物馆自身在从实现数字化展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到三维互动体验、虚拟游戏功能的实现,在文物资料信息化、图像化、娱乐化的深入探索过程中,通过从“物”到“人”服务理念的转变,着手传统文化内涵的整理利用,增强展览互动性,利用文物资源线上、线下推广,从信息数字化到智慧化建设体系的遗址博物馆实践探索正蔚然成风。本文就专题遗址博物馆如何做好数字化建设工作,积极实践、分享经验,将有形与无形的博物馆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努力推动遗址博物馆迈向新时代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3.
杨清华  田中阳 《民族学刊》2021,12(3):74-79, 1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工作新形势部署的新战略。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见证并勾勒了其话语表达逻辑及实践机理。从主流意识的“政治宣传”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从话语主体的“他者言说”到“开放自述”,从镜头对准“集体形象”转向聚焦“个体形象”,折射出我国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传播的递嬗性超越。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一方面应以植耕历史,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表达文化诉求,促成各民族间的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进而在精神层面生发持久、恒定的态度与力量。另一方面从人本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自我发展”、“人与他者”、“人与世界”的多元伦理关系,互相接纳,互相启迪、互惠利他,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生活困境,在共同体谱系中实现个人、民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李玮莉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107-109+128
调查研究可知,“一带一路”这一举措的出现,为实现世界共赢带来了可能性和科学的方案。要真正确保“一带一路”这一大倡议受到别国的推崇,就必须从凝聚民心、实现文化交流、获取共享利益以及强化政治互信的角度上进行探究。在加强国际文化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往往是推崇“一带一路”共建的基础和根本。但是,在我国当前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和交流合作当中,还存有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尚待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相关交流与合作机制来解决,且要求我们强化设计和推进,促进文化传播;实现横向对应以及同类对比,为国际文化传播提供依据,切实提高国际文化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5.
以哲学思辨和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什么可教什么不可教”“可教之处怎么教,不可教之处怎么教”“如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三个层面对美术教学中的“教与不教”进行论证,旨在达成“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而教”的教学实践,实现现代教育的本质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萨特一整套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与其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自由”“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进行辨析。分别讨论存在主义的人学观、自由观和价值观,对萨特从人的在场问题转向人通过自由选择形成自己的本质,最后通过行动来实现本质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的理论进行辨析,论证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一定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文化符号是传递信息、凸出主题、达成共识的重要介质和载体。中国节日题材绘本从传统文化节日中汲取资源,运用绘本特有的文学叙事功能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国节日题材绘本在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中,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突出“有形”之美、呈现中华文化符号力图“有感”于美,令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共享中华文化符号价值,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做好工作,积极推进民族地区实现“两个转变”。一、民族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意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把计划作为发展经…  相似文献   

19.
桑旦东知 《中国藏学》2023,(1):109-118+216-217
藏传佛教后弘期,西藏本土翻译家接续前弘期的译经事业,且以更大规模译介佛学经典,巴蔡·尼玛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译著不仅是了解这段翻译史的重要线索,也是探究后弘前期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文章从诠释学的视角,结合各类文献资料,对巴氏所译文本的类别、特点及跋文等作了“翻译考古”式的梳理和考察。研究表明:首先,巴蔡共译42部显密经典,根据所译文本体量显示出其“重中观、倾应成”的翻译旨趣;其次,他对龙树、提婆及月称所著中观经典的翻译会特别采取“译校”“译订”或“订校”两道工序;再者,基于《明句论》修订鲁氏所译《中论》,即知其宗旨所归为应成见,自此拉开了藏传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从“自续”转向“应成”的序幕;最后,借由翻译进一步推动了般若中观思想在西藏实现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给高职院校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动画专业的产业特点入手,采用“校企双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最终实现“毕业就是就业,就业可以专业,专业促进创业”的动画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