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法律与道德内在的逻辑要求,更是我国法治和道德的现状决定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一是道德,特别是公务员道德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培育社会公德,特别是公务员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思想。本文从必然性、重要途径和实践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深化对这两个重要思想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认为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坚持"以德治国"方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必须抓住重点,推进"以德治国"必须营造浓厚的德治氛围. 相似文献
7.
进行政治社会化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首要而关键的问题,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推进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社会对该社会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以德治国”为新时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探索“以德治国”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对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政治社会化价值导向和核心内容;“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政治社会化的最佳方式;“以德治国”能更好地促进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与依法治国有着多层次的内在关联,既有法治与和谐的一般联系,又有和谐社会与法制、民主、公正、人权和社会安定的相关性及其对法治的客观需求,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实践平台和验证标准,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重视师德修养是"以德治国"的客观需要,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对师德的要求具有一定特殊性.并对如何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是我们顺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因此,坚持与发展民主集中制,创建民主和法制的和谐统一,对现阶段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辨、理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评析甄别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功过,科学界定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异同等,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方略,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蕴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与中华民族精神自古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古代以德治国思想即重视整体利益、以德为本、自强不息、尚贤、重行、诚信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旨。当代以德治国方略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以德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施政纲领。 相似文献
13.
法德兼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光明日报》理论部、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与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习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于 2 0 0 1年 3月 1 0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的代表及沪上的一些专家学者共 40余人。《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赵石宝、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出席了会议。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 ,与会代表围绕着“以德治国”中“德”的内涵是什么 ,“德治”…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道德生活的外部条件 ,迫切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道德运作方式 ,制度伦理体系的构建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有效方法。法律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制度伦理体系构建的两个维度。制度伦理体系的操作系统应体现经济、政治和伦理目标的一致性、相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社会利益制约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是对传统的治国方式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的一种创新和升华,它将其三种涵载体,即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基本环节:1.加强与“依法治国”方式的结合,增强社会舆论的强制力;2.加强实际的宣传教育,坚定人们与新时期相适应的正确的内心信念;3.冲破传统的治国方式,创立新的具体的德治环节,产生新的“传统习惯”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王家福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25-2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出发 ,探讨以德治国的历史局限与现代发展 ,并在二者的内在关联与时代差异的分析中揭示现代德治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一切为了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切为了人的和谐社会,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注证。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刘少奇"以德治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以德治党"体现了道德的党性与先进性,"以德治国"体现了道德的社会性与广泛性.治国必先治党,必须结合"三个代表"思想把"以德治国"和"以德治党"统一起来,实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认知作用、引领指导作用、前瞻预测作用、决策管理作用和规范矫正作用。作为一个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庞大系统,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和知识建制之间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交互作用与协同效应。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体系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效能。因此,大力开展推广普及工作,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实现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充分保证。为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取得实效,转变观念是前提,密切协作是基础,健全机制是关键,肯于投入是保证。在此基础上,加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力度还应采取一系列举措:一是组建普及队伍。通过选拔骨干、培养梯队、壮大队伍、激励人才,组建一支思想好、专业精、作风硬的普及队伍,使普及工作从无序走向有序。二是拓宽普及领域。要改变目前普及工作集中于繁华都市的现状,着力覆盖盲点,尤其要向农村倾斜,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三是打造普及品牌。根据普及品牌的载体形象的标识性、文化内涵的先进性、受众群体的广泛性的特征,通过设计品牌标识、明确普及理念、策划普及方案,培育品牌附加值,延伸品牌价值链。四是探索普及规律。普及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价值转化的手段与中介,对其规律的总结与深度探索,必将促进普及事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