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文学中的"国家想像"书写与"中国意识"推动下的民族国家建设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国家想像"在清末民初文学书写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文学中"国家想像"书写的内驱力和基本语境等问题,来展开对清末民初文学特质及其文学史意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意识,努力挖掘出其作品中的两类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由呈崩塌趋势的旧贵族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凝滞的时间和虚无的感觉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窥张爱玲创作特色于一斑。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学界目前的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认为,抗日战争还是应该从“9.18事件”的爆发算起。因为从“9.18事件”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战事都是具有相对连续性的一个事件,即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件”不过是整个抗日战争的一个环节和步骤。如果将“卢沟桥事件”视为抗日战争的起点,那么,不仅缩小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而且还会给日本右翼势力留下诡辩的口实;不仅小视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功绩,而且还会割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日战争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给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将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算起,也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甲午战争”和“9.18事件”之间,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所进行的各个战事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论“两课”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历史时期对"两课"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方面探讨创新意识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极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庾信一生由南入北经历了四朝十帝,这种多变的人生历程多是借外在季节的转换来表现的。而"春"与"秋"又是庾信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两个季节,其前期生活在南朝萧梁,多用"春"来表现如意的生活,是庾信作为南朝贵族的写照;后期生活在北朝魏、周,多用"秋"表现愁苦的心境,契合了庾信作为北地羁臣的处境。尤其是后期秋天的描写已不仅是季节的秋天,更是观念性的秋天,是庾信有意识地将季节这个"物理境"转化为"心理场"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虚拟环境中引入"认知场"的概念,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主客体认知关系的具体历史结构,深化对主客体之间多层次、多因素、不同水平相互作用的认识,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这也为主体意识的张扬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吴艳 《江汉论坛》2004,24(6):93-95
论文探讨了闻一多先生诗学"多元意识"的独特表现选择一个对象,自觉地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获得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说明"一中求多元"的方法论成果,假使没有发生学和本体论层面的证明,必然滑向一元论的陷阱.闻先生"并重"、"互证"即"一中求多元"的理念止于方法论,是他那个时代学者的宿命,也是困扰今天学者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丰富的生命美学精神,建构了形、神、气三位一体的生命美学结构,"尊天保真"生命美学理想的追求在真正形而上的层面上诠释了生命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尤炜  赵山奎 《人文杂志》2003,(2):118-123
从《尚书》中的时间标度可以看出先秦人的时间意识是具体的 ,与天时物候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其中充满了“本源时间”和“时机”感 ,保持着天人之间的张力和谐。同时《尚书》的历史叙述中存在着循环和永恒的两个时间维度 ,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却又和谐并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先秦人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比照中,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非分别说"之突出特性.于此提法中,可以见出康德综合学说的指引,见出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带来的回应,更见出对中国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但另一方面,由于牟宗三心中强烈的护教意识--为儒学、心学争正统,"非分别说"所体现的精神也正在受到侵蚀.  相似文献   

11.
李杰 《学术探索》2004,(10):117-120
我国向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在对周围自然万物仰观俯察的过程中 ,观于外而体于内 ,于是渐渐产生了生命时间意识。为了对抗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 ,他们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恐慌。我国诗歌之所以多时间意识 ,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是人类本质的最高体现,创造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造力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苏轼的一生,就是对创造力的生动阐释。苏轼艺术上大胆创新,使他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这种成就反过来给他人生带来积极的作用。苏轼日常饮食中的慧心妙运,使他度过了人生的窘迫,滋养并保全了生命。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又是一个政治家。他一生积极进取 ,虽历尽坎坷 ,但始终能保持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原因就在于他能把儒家主体精神和佛道等各家思想精华兼容并蓄 ,以“无为”而求“有为”。  相似文献   

15.
时间意识类型与叙事文学的意义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意识是叙事文学的基础,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时间意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时间意识又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文学以及不同的意义感觉。不管在何种类型中,作家都不能把叙事变成自言自语,其创作仍必须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完全拒绝“意义”和“价值”,就可能最终冲垮活着的精神底线。  相似文献   

16.
小说活动的意旨在于超越时空,进行文化传递。“老和尚讲故事给小和尚听”,这个睿智的句子暗示了小说交流的动机和特色。传承实用知识、规律和必然性是贯穿古往今来小说活动的神秘基因。文学自觉时代之后,小说逐渐区别于历史,历史向功利性方向发展,但小说始终保持着高扬短暂人生不朽价值的特色。小说的接受者参与小说活动的动机与小说的创作者相类,讲者有言,听者有心,使小说活动可与人类相终始。  相似文献   

17.
苏轼人生起伏剧烈,虽非潦倒,却也坎坷异常。对此, 人们多从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框架或性格因素方面予以解释,后者失于简单,前者则 不免科学主义的倾向。将苏轼置于文化历史传统与个体的人生遭际来探究其复杂的人生意蕴 ,则发现其主体人格的塑型是在人生的现实性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超越性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并促成了其自觉而丰富广阔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的时空穿越意识及其经典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秀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历时的综合,也有空间共时的延展,是立足宏阔的时空背景下,作家个性创造力在时代、民族、国家、世界以及人类经验的土壤中开放的花朵。这种穿越时空的开放意识,既让文学家在观照生活时,能够拥有远瞩古今和胸怀世界的宏阔视野,又使许多作品具有了史诗品格。中外文学经典,大都具有海纳百川的宏大品格。这一宏大既可以是内蕴的广博繁复,也可以是视域的开放宏阔。  相似文献   

19.
任职凤翔府签判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驿站。这一时期,他对各体诗歌皆有尝试,尤以五七言古诗和七律成就较高,叙事、记游、题咏、抒怀是其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艺术成就看,比喻乃至博喻手法的运用、构思上的翻旧出新、以文为诗等,都显得比较圆润成熟,恣肆纵横、舒卷自如的艺术风格也基本形成。凤翔诗作的创作实践表明此一时期苏轼诗歌创作已较为成熟,确立了苏诗的基调。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的心态和眼界的开放阔大,以及创作经验的日臻丰富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英国文学名著为例,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美育教育培养策略。运用问答法、讲述法和悬念法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力;运用共享法、情景法和论证法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艺术美的鉴赏力;通过主题作文、风格作文、戏剧会、朗诵会和歌舞会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艺术美的创造力。此策略有利于指导教师进行双语阅读辅导,并且适用于高中或大专职院校的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