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梅洛-庞蒂曾经指出“关于还原最重要的教训就在于彻底还原之不可能性”。这句话造成了人们对梅洛-庞蒂在还原问题上的观点的误读和争议。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梅洛-庞蒂在其前后期哲学中对还原问题的持续关注,从而厘清他对于还原问题的观点重在揭示出还原本身之间问题性矛盾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梅洛-庞蒂在“被知觉的世界”论题上的考察恰恰体现为对现象学还原的实践:他以一种批判性的实践延续着对现象学还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著作中,梅洛-庞蒂受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对传统知觉概念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在梅洛-庞蒂看来,传统的偏见要么把知觉作为一种分析知觉,要么假设了自然的确定性,都没有意识到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原初性关系的存在.因此,梅洛-庞蒂强调重返现象,认为现象学的还原就是回到这种原初性存在的知觉-现象场.在此,梅洛-庞蒂找到了一个源于身体-主体的有待思考的知觉世界作为其思想的新开端,从而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知觉观.  相似文献   

3.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在对传统美学的超越中完成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三个时期对应于他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后来的观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等,以及后现代理论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梅洛-庞蒂的文艺批评常被作为一种开创性的批评典范被引用,并影响了福柯、德勒兹等哲学家介入文艺的角度。而他本身与文学的关系却从不被提及,因其早年所写的小说一直不为人知。半个多世纪来这部小说和作者的双重隐匿,究其原因,与梅洛-庞蒂本人早年的爱情经历有关,也和他的宗教及哲学转变有关。在这部看似是探险小说,实则是围绕着帕斯卡尔的偏离概念展开的道德训诫小说中,偏离所揭示的生存本质和上帝的关系一直是梅洛-庞蒂哲学思考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建构的自我有着巨大的理论困难.黑格尔之后的非理性主义对自我的理解超越了近代认识论的视野,但仍有传统形而上学的残余.胡塞尔现象学既坚执纯粹自我是所有真理的源泉,又潜在地包含着对以往自我观的解构.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以实存的情绪融入事情是自我拥有的基本方式.进而,梅洛-庞蒂克服了此在形式层面的生存状态,肯定了以身体主体方式在世的"沉默的我思".可见,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意味着生存论自我对认识论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提要]深入探讨梅洛-庞蒂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读及其在何种意义上与同时代思想家发生了理论碰撞,对理解两次大战期间法国思想界的理论图景具有重要意义。梅洛-庞蒂通常被认为是在伊波利特的黑格尔译著的影响下“开启”对黑格尔哲学的人类学解读的。事实上,梅洛-庞蒂接触人类学解读早于阅读伊波利特的译注,而且,梅洛-庞蒂与伊波利特的解读方式在阐释方式、理论资源和思想母题方面具有相当的异质性。在澄清他们思想的异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别从梅洛-庞蒂本人的理论建构进程以及法国学界对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接受史两个角度考察他们产生异质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意识与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目的是"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系",为此,需要超越唯心论的视角和实在论的视角.他在早期的著作中,是通过对置身于世界中的"本原的身体"(proper body)的描述来实现这一点的.这个身体与周围世界处于一种相融相契、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中.但在这里.身体仍然是过于被意识化了,仍然是处于意识主体的位置上.后期的梅洛-庞蒂放弃了这种意识哲学的观点.转而把身体设想为世界的片断,身体和意识是在存在上升为现象性的运动过程中被构成的,身体与世界一样.是由同样的质料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对于“存在”的追问,最终受阻于这一“沉默经验”的难以言说。通过对于绘画,特别是以塞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分析,庞蒂指出绘画能够展示“存在”,即“世界肉身”的涌动与绽裂,由此我们深入了历史沉默的内里,“历史现象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的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侧重考察了后期梅洛-庞蒂关于肉身概念的思考.梅洛-庞蒂将肉身由一个本体概念发展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即世界之肉身.本文从胡塞尔及梅洛-庞蒂关于触摸的理论入手,揭示出身体的可逆性概念,从而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可逆性同时也意味着身体属于世界,是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揭示了一个更源始的存在.从肉身到世界,从世界到肉身,二者其实不过是同一个运动的两个方面.但是,这样一种扩展,是否具有合法性?实际上,这样一种扩展是以肉身与世界之间的连续性为前提的.于是,梅洛-庞蒂两次遗忘了现象学:一,将适用于肉身的扩展到世界;二,虽然他消解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却又重新在肉身内部建立了新的区分和新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为摆脱传统基因伦理学的解释学困境,突破其理论局限与实践局限,可以从现象学出发,借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维贝克的道德物化理论等,以境遇的有限性和发生性作为理论突破口,在技术调解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协商陪审”机制,实现新基因伦理学的社会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通过批判雅斯贝尔斯等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其本质,并非中立的工具,也非人的行为,而是促逼着的解蔽,他称之为"座架"。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技术哲学家的技术观原因有三:一是深受自己构建的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二是从技术本身出发来追问技术;三是他着重探讨技术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三重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实际上存在着三重内在的困境:第一是“此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普遍有效性问题;第二是“本真”生存的先行设置和“此在”中心主义的嫌疑;第三是不关心存在者而带来的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困境是其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其反传统的动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本真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含义不尽相同,在各种问题的讨论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而这种误解反过来必然使所讨论的问题失之偏颇。通过分析本真概念在《存在与时间》乃至海德格尔整体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可以说明本真此在的个体性;通过本真概念在争论海德格尔纳粹事件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能够看到本真此在的历史性和否定性;以本真概念为核心将他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过分比较,忽视两者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就会忽视本真此在的有限性和斗争性。要理解本真概念的多重内涵必须着眼于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而这只有在具体问题中才能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6.
早期海德格尔的思路,从"此在"进入"存在",其着重点放在了此在的"生存结构"--诸如"被抛"、"烦"、"畏"、"死"等基本情绪极具现象学意味的分析中.钱钟书对被抛、良知、独在、忧虑等海氏词汇和语句的引述与评判,说明了他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精神有着深度的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成为钱钟书研究中的独特光芒.从现象学入手,是理解钱钟书的精神命脉与学术贡献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存在遗忘、神性隐退以至上帝隐匿的虚无主义时代里,海德格尔毕生所思的问题是:如何唤起人对存在本身的追忆?如何适宜地安置人(此在/Dasein)的栖居?至迟从1934年起,荷尔德林诗成为海德格尔运思的决定性推动力。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主要考察对象,关注海德格尔疏解荷尔德林诗时阐发的"微言大义",分析这种"微言"的形成和推衍,以图窥视海氏"大义"的精神品质全貌。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重新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意欲从整体的视角审视从此在到存在再到座架的演变逻辑,挖掘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的思想逻辑进程可以概括为:存在-此在-此在的存在-此在的用具-此在对存在遗忘-此在的沉沦-自然科学一座架。另外,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细化和深化,此在、存在、座架等要素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环环相连,所以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追问存在,而存在又本源性地自身遮蔽。由于存在自身的遮蔽对存在之思的规定,因而海德格尔思想必然也会以某种遮蔽的方式去道说和去被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不但揭示出遮蔽现象是第一位被遮蔽的东西这一真理,而且将遮蔽作为遮蔽带向去蔽这一存在之思事情本身,从而打开了“一条通向对思想之事情的规定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