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对其深入讨论,必将加深对中国近代史本质过程的理解,促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当前史学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认为“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李平生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从事中国近现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先面临而不可回避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不仅与编写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关,同时也涉及如何理解与概括中国近代史的整个体系、基本内容、客观规律、各个阶...  相似文献   

3.
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是从150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上限是16世纪海外冒险,下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形成。这期间的世界史暗含了三条主要线索: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亚非拉地区一步一步殖民化;世界工人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为经,世界近代史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自五十年代初胡绳同志从中国近代史(指1840——1919年八十年间的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引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并展开热烈论争,迄今己逾三十余载,其间虽沉寂了一个时期,但进入八十年代,却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足见这一论题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一九五四年,胡绳同志在他所撰《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提出,要科学地解决分期问题,就必须首先找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他说:“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其在演变过程中所展示的某些特殊性堪称有目共睹。但这些特殊性是怎样产生的?它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这是我们在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体系时应当注意到的问题。只有弄清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才能克服那种以想象中的独立资本主义社会为模式来衡量和苛责真实的中国近代史的倾向。那么,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历史的沉沦还是时代的进步这类并不复杂而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或可迎刃而解。任何事物的特殊性总是相对于事物的一般性或普遍性而言。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无非是学术界以近代以前我国的一般发展过程和当时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一般发展过程为参照物而  相似文献   

6.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以下简称《概要》)一书,是一部线索清晰、评议深刻的新旧史学兴替史著作。 《概要》一书对中国近代的史学著作概括成三个方面:一是封建旧史学的分化和没落;二是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和壮大。这三种史学形成三条主线,互相交错,互相斗争,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复杂内容,勾勒出了新旧史学的斗争、兴替和发展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史学界先后出现了“三次革命高潮论”和“四个阶梯论”.这两大学派的观点,虽都含有合理的成份,但都有自己的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浅见,以待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独有的特征:以现实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为理论思考的起点,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实际 问题的解决同步推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其所蕴含的两 个方面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条逻辑线索,这两条逻辑线索遵循问题原则层层展开,由 此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1954——56年,史学界曾进行一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线索、规律及其阶段性等等许多问题,都作了有益的探计。在1960——61年,学术界又开展一次关于中国近百年经济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意见。这两次讨论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仍有某些重要问题,似乎存在着某种混乱和模糊的地方,有待澄清和解决。例如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问题,就是如此。现在将自己的一些简单想法写出来,见识很浅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国现代史学科必须厘清中国现代史的思路、主线,应给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以恰当的历史定位,不能忽视北洋历史的研究及对北洋时期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必须深化和拓展抗战史研究领域。如何认识国共两党关系及其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是构建中国现代史学科新体系的关键。深化中国现代史研究,应坚持史料第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历史的连续性、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原则,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情感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国别上重中国而轻外 国;未能及时吸收、借鉴历史学界的成果;分期不够合理,过多地照搬了革命史的分期。近代新闻史应该有自己的科 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从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说,到知识精英的启蒙说,再到现代中国文学的自由主义的多元并存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史呈现着自身的学术艰辛和进步。从具体文学史专著出发,对这一历程进行学术观照,也应是文学史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霍俊明 《南都学坛》2008,28(1):76-81
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和新诗史叙事中白洋淀诗群业已成为经典。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过程与朦胧诗、前朦胧诗、新诗史写作模式、新诗史研究方式的转换都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注意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白洋淀诗群是如何被经典化以及其中的女性诗人是如何被去经典化的。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基于此,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杜尚玩笑式的现成品<泉>是理解20世纪艺术史的关键,由它引发出了一系列关乎艺术本原的问题.但艺术史的发展最终却将杜尚藉由<泉>提出的消解意图消解.<泉>的遭遇昭示出整个现代艺术面临的悖谬境地和虚无未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人民工作学习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先进的中国人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历史。探讨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有助于增强高校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清华学派"指的是1930年代前后,以叶公超编辑的后期《新月》、《学文》等文学刊物为主要批评园地,以清华大学文科特别是外文系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群体,其成员涵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北平高校的一些师生。该学派主要成员以叶公超为中心,包括清华外文系学生钱钟书、李健吾、常风、郑朝宗和外系学生李长之等。他们深受欧美文艺熏陶,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英美新批评的观念,强调作品的中心地位和文学的审美特性,在方法上普遍运用"扩展的比较法",注重批评的独立品格和个性,在实际批评中提出了不少特立独行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知灼见。该学派在理论和批评实践上都有着不俗的成绩,但在当时和之后相当长时间内,并没有引起与之相称的反响和关注,这或许与其浓郁的学院色彩和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