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正常的现象。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能学习。通过中介语的定义及其特征,说明中介语的石化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强调了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介语是用来描述介于外语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中介语的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区别于母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石化现象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城的关注。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作些探讨:中介语的概念与特点,中介语形成的语言心理机制及其理论依据。并对如何减少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十年来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有关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与分析,总结出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现状;同时,通过与国外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相比较,发现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从而促进国内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介语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介语是二语 外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介语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中介语还具有石化性。本文简述了语言石化形成的原因 ,根据外语教学方面一些理论 ,就如何防止语言石化现象产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外语环境下中介语特殊化石化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中介语化石化现象主要局限在狭义的二语教学环境内,其侧重点为语言结构的非目的语形式.针对外语教学环境,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考查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语言使用的非目的语形式也应纳入中介语化石化研究之中;外语环境下语言使用非目的语形式通常呈现出一种类化石化现象,我们建议将其称为假拟化石化.  相似文献   

6.
中介语石化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中介语石化的成因及解决方法上,而对石化自身理论及实证研究的不足却关注甚少。为此,笔者分析了石化在理论方面所隐含的矛盾,并结合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对石化理论提出以下认识:当前所谓的普遍石化现象实际上可能是作为其前兆的稳定化的体现。同时,说明了今后石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引发更多学者能对此现象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介语石化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普遍经历的一个阶段,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的进度。它不是由某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外语学习者只要注意转变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消除情感障碍,发掘积极情感因素,适当运用交际策略和学习策略,减少母语干扰,正确对待其学习进程中的错误,就可以顺利跨越中介语石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及其防止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语学习者常常感到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 ,外语水平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滞不前 ,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本文简述了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中介语的石化 ,并探讨了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涵义及成因 ,为防止石化提出积极对策 ,以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石化作为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复杂的核心话题。本文认为,石化是中介语中不正确的语言形式,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它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具有永久性和顽固性,而且更多地出现在成年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身上。  相似文献   

10.
以13年来国内主要外语期刊和优秀硕士论文为文献来源,对我国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中介语石化研究的特点。研究发现:(1)我国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13年来呈总体上升趋势;(2)研究方法方面,期刊论文非材料研究数量多于实证研究,硕士论文以实证研究为主,特别是量化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占主导地位;(3)研究内容方面,两种来源文献均显示我国中介语石化研究的热点在语用层面上;(4)研究对象方面,硕士论文研究对象以大学本科以上的学生为主,期刊论文60%以上无明确研究对象。最后讨论了石化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的交际用语是把双刃剑,多形态的语言带来了网络交际的便捷,但也为语言系统本身和思想情感交流带来诸多困扰。文章基于网络空间交际用语的基本形态,认为语言在网络空间交际互动中体现出多重经济效能,语言趋简是以较小的语言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交互目的;语言趋快是为了减少交际的时间成本;语言趋新是为了获取交际关注与群体认同。因获取语言经济效能而对汉语系统、言语交际以及语言生态文明等带来了一定的损蚀。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与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意在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英语与汉语的差异以及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等方面探讨语言思维在第二语言习得和交际中的作用,并就如何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使思维与目标语达到一致以形成外语思维这一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1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1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语言发展同时加以考察,那么可以有理由说,人类语言在其进化之初就其体现形式的本质而言是一致性的,语言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去隐喻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隐喻化的进程;人类语言发展可能是从一致式衍化出隐喻式,遵循“隐喻化”和“去隐喻化”的动态交互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人们重视的是有声的内容;在有声的语言研究中,人们则更侧重文字语言。事实上,语言由口头的、书面文字的和肢体的三大类组成,有时口头的成为主流,有时文字成为重要的载体,而有些场合,肢体语言最为有效。与其它语言表现形态一样,肢体语言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具有表达文化意义的独特性。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理解肢体语言所固有的约定俗成性,换句话说,无法理解肢体语言的民俗性,就不能全面而彻底地理解一个肢体语言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甚至误解其原意。本文就是通过对语言学界相对不受重视的肢体语言的描述和研究,探讨其所具有的民俗性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接触和影响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必要因素,也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语言影响是在语言接触作用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疆是个语种丰富、语言接触频繁、形式多样的地区。新疆语言接触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的地域性。新疆语言接触的圈层规律,是指在语言接触中,因结构趋同、功能差异而形成一个语言圈层;汉语始终处于接触的中心,它对外圈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同样,根据语言传播的波浪特点,它也受到影响语言的反作用。处于内核的汉语同时也是接触语言中的底层部分,是促使圈内语言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港式中文”是香港特区普遍使用的汉语书面语.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不可多得的典型范倒。通过探索有关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的理论与特点,可以看出港式中文具有语言接触的多重交叉模式、语言变异的综合变体、语言接触的多种形态。因而.港武中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接触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权利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各国宪法或专项语言法中的表述各不相同。就母语的使用和发展而言,这一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意义重大。语言权利可以从反向意义上获得证明和肯定,其相反概念是语言歧视、语言同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对少数语言使用者的歧视,并倡导文化宽容,但较少有国家采取积极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在公共语言使用方面如何实现统一的多元,是众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意义     
思想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但语言能否真正表达思想,这在思想家那里始终是一个问题。然而,思想家虽怀疑语言,却又用以言说和书写。这说明思想本身又离不开语言。本文就思想与语言这一论题展开论述,旨在阐明:通过语言来丢开语言,通过书写来拒绝书写这一要旨。从而在语言与思想的思辨张力间,力图廓清"语言"允诺"思想"过往的"隐喻"空间。正是语言的隐喻形象,才使思想本身绽示在了语言当中。  相似文献   

19.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学语言作为媒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还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体系,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有利于文学深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也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媒介,这既使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又促使作家采用某些艺术手段使文学语言在用法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最终文学语言将传达的内容寓于自身之中,因而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工具与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语言具有社会性、工具性和时空属性。语言的社会性可反映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语言的工具性是人们交流的基础;而语言的时空属性突出表现为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发生的明显变化。概括性或简约化已经成为当今语言使用的一大特点。结合对语言的属性分析,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这些属性的意义和方法,认为语言教学必须以交流活动为主,教学双方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多地重视高科技给语言传播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属性合理利用、适度控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