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介词"依据"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根据。它来源于汉代的同形动词短语"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短语"依据"在认知隐喻机制促动下因高频连用由并列式动词短语词汇化为同形的依靠义动词。动词"依据"形成后,经常用于"V1+N1+V2+N2"句法环境中的V1位置,至隋唐五代时期,处于该句法环境中的"依据"最终完成向介词的虚化,"V1(依据)+N1"由独立作谓语被重新分析为作状语,介词"依据"形成。"依据"在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动词→介词"。  相似文献   

4.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只要”一般用作条件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但其出现时仅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随着语言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影响,“只要”逐渐虚化成条件连词.  相似文献   

6.
“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7.
“难怪”的词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怪"最早出现在元代.在元明时期,"难怪"多带体词宾语,作为动词短语使用.到清代,出现了大量"难怪+主谓短语"的用法,其中主谓短语表示消极意义.到清代晚期,"难怪"后面的主谓短语可以表示积极意义,这种用法的出现标志着"难怪"词汇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8.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介词短语语法功能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短语的语法功能特征从组合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与谓词或以谓词为中心的短语组合,其中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最为常见,有时也与助词"的"组合,偶尔可以用连词"而"来连接,组合时一般出现在前边,很少位于后面;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来看,介词短语主要充当状语,其次是句首修饰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充当主语(表示处所,且为判断对象)、宾语(表示目的,位于判断动词"是"之后)或补语(书面语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因果连词“因而”“从而”产生于先秦,不过那时的“因”“从”是动词,“因而”“从而”是跨层非短语结构。随着语言的发展,“因而”“从而”逐渐凝固成词,这一过程包括两方面:“因”“从”的虚化和“因而”“从而”内部结构的逐渐紧密。“因而”“从而”词汇化的主要诱因是语境,时间、事理上的先后蕴涵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动词"由"的语法化,主要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这样一个历程。句法位置的变化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动因,隐喻、重新分析是"由"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重要机制。介词"由"可以表示空间、时间的起始点,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凭借等。"由"的连词用法是从表示原因的介词用法进一步虚化而来的,这与"由"后面所接的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识别“有”与其他动词构成的述宾短语,仅利用语法信息词典提供的静态规则是难以采用规则方法来处理大规模真实文本的.“有+V”述宾短语的组合,不但要受到静态规则的制约,而且也会被动态组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条件所管制.为提高计算机对“有+V”述宾短语的识别率,以CCL语料库为语料调查源,参照《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分析“有”跟一般动词构成述宾短语的动态条件.研究这些一般规则的突破条件,或许是提高大规模真实文本自动句法分析准确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的“由”和“由于/於”都可作为表因的因果连词,它们均由动词直接或间接虚化而来。动词“由”在虚化为连词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虚化的路径有两条:由动词直接虚化为连词或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由介词虚化为连词,但却殊途同归。而“由于/於”的虚化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由”和“于/於”凝固成词阶段和“由于/於”语法化阶段。“由”的虚化并没有对“由于/於”的虚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甚至”一词在古代有连词和副词两种用法。连词“甚至”并非直接由副词“甚至”虚化而来,二者各有其词汇化过程。前者是由同义并列的短语凝固而成,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而形成。与“甚至”用法相似的还有“甚且”、“甚而”。  相似文献   

16.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宣恩话属于西南官话,但宣恩话中的形容词及某些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却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重叠方式,词语重叠中间带“得”字。能够重叠的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即: A→A得A: 好→好得好 高→高得高 快→快得快 怪→怪得怪 臭→臭得臭 坏→坏得坏 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即: AB→AB得AB: 舒服→舒服得舒服 勇敢→勇敢得勇敢 热闹→热闹得热闹 糊涂→糊涂得糊涂 还可以是表示情绪、态度、理解、评价、状态、感受的动词、助动词、动宾短语或者带“得”、“不”的动结式、动趋式,形成A得A、AB得AB、ABC得ABC的格式:  相似文献   

18.
两项体词性偏正短语连用成句的表义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项体词性偏正短语NP1和NP2 连用成句时 ,当两项构成联合关系 ,各项的偏项和正项之间与一般表示领属、限定等的定中关系不同 ;两项虽然都是体词性短语 ,但不是用于指称 ,而是用于陈述 ,使全句表达具有特别简洁凝练之效。以谚语为考察对象 ,NP1+NP2 的表义情况主要有 :第一 ,所强调的内容直接由字面表达 ,实际含义多在各项之首的偏项 (A1和A2 ) ;第二 ,要表达的实际含义不在字面 ,而在两项之后 ,可引申、推导得出 ,特别是当A1和A2 是名词表示人、物、地点、时间等时 ,NP1+NP2 具有格式意义 ,多表示“同类之最”。  相似文献   

19.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