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经济基础,公共财政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现行财政体制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地区不均、城乡失衡。因此,必须通过扩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措施,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系统改革,建立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底线生存服务、公众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和基本安全服务四项内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遵循受益均等原则、主体广泛原则和优惠合理原则。应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个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成为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意义、基本公共服务理论基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思路及指标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等多个视角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研究现状、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理论界也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学者们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界定、政策取向和实现手段等进行了研究.但是,概念认识的分歧较大、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视角较为单一,往往忽略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与制度背景等.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把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成因,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确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量化标准,并为构建均等化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目标、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覆盖全社会的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有的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我国,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提供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具有"总负责"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总负责"地位所决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性供给"特性,导致这一供给偏离了公共利益导向而带有"政府本位"倾向。而"政府本位导致政府失灵",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民主所具有的保护权利、权力与责任、制度化和程序化、公开和透明、多元和参与、监督和制约等基本要求以及由此而来的制约机制,决定了以民主维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有效制约政府权力,克服"政府本位"倾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困境与进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着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带有歧视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制度有缺陷、相关制度不衔接等诸多困境.克服上述困境,应该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对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制体系.这也是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进一步探寻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因素,有益于尽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全面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和公共决策机制不科学等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因素。破除二元制经济结构,制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法律,改革财政体制和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完善公共决策机制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明智举措。 相似文献
8.
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平等、机会均等的基本要求.浙江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呈现出制度保障不均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受益程度不均等的非均衡态势.推动浙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建立健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力机制、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以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推进青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关键所在。当前,青海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社会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增强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省各族人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然性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逐步形成汇集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而这样一个带有普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则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以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必然性,了解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从而找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适当路径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共政策运动到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是一个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它不仅让公共政策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得到认同,而且推动了社会治理过程去注重公共政策工具的运用.但是,在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中,关于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冲突问题迅速的恶化,从而提出了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的渴求.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既是公共政策过程完整性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行动科学化的要求.在中国当下社会治理的现实中,公共政策冲突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因而,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的研究也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2.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政策循环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政策学者已就政策终结的对象、策略、方式、影响变量等作了较多阐述,但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相比,仍嫌不够丰厚或有失偏颇。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过程框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政策终结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基本确立了以"省管县"取代"市管县"的改革方向,并已付诸实践,但这一个过程所涉众多,进展缓慢。本文基于政策终结的视角,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态,选取关键性影响变量,以修正的多源流框架分析、考察这一政策现象,对其中呈现的政策图景做出描述,从而预见并指出,"省管县"替代"市管县"的过程是在一个集小胜为大胜的期待和实现中,逐步完成的,但这一过程不会过于平顺,其间有曲折、反复甚至是退缩。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都市居民生活的最大变迁 ,事实上是以“家居”为中心展开的。住房条件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集中代表了都市居民生活条件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从一个方面无言地表达了改革开放给民众带来的具体利益。我们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 ,“购房”、“装修”、“家具”等词汇 ,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使用者兴致盎然的背后 ,隐含着他们对生活的梦想、满足甚至夸耀。事实表明 ,语言是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表意形式和符号 ,它不仅传达着人们对生活关注的兴奋领域 ,同…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价值体系中的平等、公平、公正和正义不仅构成了一个先后有序的价值序列,而且形成了一组由低到高的价值级差.公共政策价值体系的全面实现,有赖于从平等→公平→公正→正义的持续发展.即平等的机会与平等的认知、公平的规则与公平的体验、公正的社会与公正的认同以及正义的政治与正义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冲突治理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实际上早已普遍存在,并且其积弊至今已经严重阻碍了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对公共政策冲突的基本治理需要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建立有效的利益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SARS疫情爆发与流行成为中国健康照顾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健康照顾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范式进入崭新的历史时代,标志健康照顾政策与公共卫生政策范式的转变,传统的公共卫生向大众健康政策模式转变,反映社会管理方式与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与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8.
问题、制度、主体构成政策过程分析的三个核心要素.拉斯韦尔倡导政策科学以来,问题导向和过程导向两大主流范式对问题和制度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研究,但是主体要素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公共政策的相关争论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从外生于主体的问题向政治主体的变化,从而含蓄地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在新的主体视角中,公共政策不再仅仅作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实施公共利益目标的方案,而是政治主体可资利用实现其利益、目标和价值的工具或载体. 相似文献
19.
从意识形态到公共精神——对新中国60年义务教育治理方式的政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观念是主导公共政策变迁的动力之一."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观念的一种,是推动公共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主导义务教育治理政策变迁的国家观念应该是教育的公共精神.从义务教育治理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具有"观念性、政治性和否定性"三个特征.公共性阙如的"意识形态"主宰着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之前的义务教育治理变迁过程,并由此带来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困境.基于此,新世纪的义务教育治理首先实现的是观念转轨.一系列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共性实现的政策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义务教育公共性回归的缕缕曙光.在当前,以"公共性观念"为导引,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是一项未竟的国家事业. 相似文献
20.
公共住房的供给是韩国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亮点。韩国公共住房的供给包括出租、出售和租售混合三种模式。韩国公共住房的供应模式可供借鉴的优点主要包括:公共住房供应采取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模式;公共住房保障对象划分科学,衔接紧密;公共住房采取以政府为主导、设立单独负责机构的方式来保障供应。韩国公共住房供应模式在实践运作中的经验,为中国现行的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