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秀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秀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秀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秀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是作者民族意识和女权观点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男性作为第一受害者在精神上弱化,心灵上扭曲,从而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女性做男性权威的绝对顺从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众多黑人女性失去了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奴隶.但是,"我们中不乏勇敢的人",莫里森笔下的夏娃、秀拉以及莫里森本人都是在这多重困境下成长起来的"勇敢的人".莫里森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民族女权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认同对于个体是安全感、意义感获得的基础;对于社会是凝聚力、创造力形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传媒消费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在现实与符号的纠结中建构认同;社会认同被自我认同挤压,认同层次偏低;文化认同的混杂性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处于低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引导大学生获得在传媒消费社会生存的方向感、意义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作为知、行领域的存在,社会实在既具有楚构的性质,又表现为自然的历史产物,从而包含自在之维;其形成与运作的过程,同时交错着意向认同与实践认同.就其难以离开入的存在而言,社会实在不同于对象世界;就其通过实践认同而确证自身而言,它又不同于观念世界.以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为指向,广义的社会实在既构成了人性化的表征,又为走向人性化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其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谈《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双重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 ,在发表几部以黑人女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 ,如《最蓝的眼睛》(1 970年 )和《秀拉》(1 974年 )之后 ,于 1 977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黑人男性——奶娃的形象。本文旨在分析和研究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所着力表现的奶娃的双重意识觉醒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儒学为什么在先秦诸子之学中脱颖而出成为雄霸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言说的空间依然较大。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引起论者的注意 :一是儒学是古代士人阶层社会角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话语表征 ,因而最能代表士人阶层的意愿与利益 ;二是儒家一直扮演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中间人”或“调节者”的角色 ,故儒学最符合文化霸权形成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小说《虹》中厄秀拉寻找人间的彩虹,成为完美婚姻的代言人,并剖析出了"虹"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宗族世系性,意旨有四:一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不堕主题——宗族认同;二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关键社会化途径——族学;三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永续性影响——世代角色承诺;四是传统中国社会认同的当代意味——历史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研究语境下台湾民众的"认同"有其特定的内涵,对台湾民众认同的研究要运用多种学科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台湾民众"社会认同"的研究有助于较为客观地把握当前两岸关系及民众心理变化的脉动。基于此认识,首先从纵向角度梳理了台湾民众认同问题的产生及其"国家认同"意识的变迁;接着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认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横向角度,以对2008年以来福建台商社会认同的实证研究为例,描述台湾民众复杂的社会认同现象及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最后提出"在绵密的两岸双向交流中夯实台湾民众认同的社会基础",构建两岸共同认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具有三种存在状态:一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历史代际存在;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文化记忆存在;三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虚拟地理存在。基于三种存在状态而进行的社会认同的进一步构建,相应地也可呈现为三个层面的构建,即:历史代际存在背景下的氏缘认同构建;文化记忆存在背景下的史缘认同构建;虚拟地理存在背景下的国缘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阶级认同可划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阶级认同和社会分层认同,这两个方面认同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在考察阶级认同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政治阶级认同的形成与户籍制度及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认同的"主观中产阶级"与作为社会经济地位的"客观中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民众的"底层认同"在不断扩大,"中层认同"在不断流失;改革前的"阶级政治"观念阻碍了中产阶级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一种阶级认同现状和趋势,从主观上降低了收入满意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必要加以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3.
农民政治认同不仅是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是: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执政党及政府有较强认同;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是分层次的;农村社会中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农民的政治认同。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影响。提升农民政治认同,需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规范基层政权的政治权力运作;保证农民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推动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变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科视野统合了“身份认同”研究概况。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连接点。在心理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强调独特的个体认同与鲜明的群体认同。在政治学学科应用中身份认同先是表现为族群文化身份,而后在民族国家中出现了公民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又在全球化浪潮中遭遇多重身份困境。在社会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重视“身份”这一外在化标识,进而从制度安排与社会流动两个角度探讨面对社会身份系统的剧烈变化,群体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回应身份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叙事长诗和英雄史诗是土族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土族地区流传较广的有《拉仁布与且门索》,《登登玛秀》、《布柔有》、《祁家延西》、《太平哥》等。这些都是以几十行,甚至几百行的诗句来叙述一个故事情节或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 一、反对包办婚姻 《登登玛秀》是叙  相似文献   

16.
蒙元时期语言文字的建设对蒙古社会的群体性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畏兀儿蒙古文的使用促进了蒙古民族的认同形成,八思巴字的创制试图构建元朝的国家认同,北元时期蒙古语文的规范化表明蒙古民族认同的定型化与层级化.蒙元语言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当今语言认同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危机与回应: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文化生态的安全问题开始凸现。文化认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文化认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民族个性;锻造民族精神;培育社会理想;延续历史文化。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具体应包括: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精华、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在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方向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意丰富了市场营销的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营销沟通的多个方面。艺术创意创造的审美感性体验与营销结合,便创造了体验营销的商业模式。艺术与游戏的天然联系又可以运用到商业娱乐秀中,通过体验营销,实现艺术创意在娱乐秀中的多种商业价值。艺术创意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还可以赢得消费者的购买认同,产生客户心理价值,提升客户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营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与流动人口中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不同,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在北京工作的这一群体俗称"北漂")的社会认同具有独特性.以社会认同链这一分析框架,对"北漂"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北漂"对城市的发展和形象与自身的关系持较肯定的态度,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与市民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与市民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感大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感.此外,"北漂"的社会认同受其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经历、与市民的交往情况、在北京的安全感程度以及受歧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勇 《学术探索》2008,(4):84-87
民族认同是民族的自觉行为,表现为一种归属感。跨界民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认同方面具有多重性,即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历史表明,在国际关系中,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作用最为敏感。因此,要处理好跨界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