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公民意识,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该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公民意识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分析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对和谐社会法律公民意识的构建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类社会也将进入一个法治化的新时代。党的十五大紧扣这一历史脉搏,强调要“依法治国”,启动了“依法治国”这一工程。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良好的基础,什么建设都不可能完成。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就是强化公民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合格的公民,是一个社会走向民主与文明的必经之途,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公民意识及其内涵人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并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 ,未来法治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现代法律意识 ,因此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民精神是社会成员基于公民身份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所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范畴.公民精神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民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社会、政府三方面共同进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培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公民诞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中日益发挥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为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法治理念的贯彻、宪政文化的濡养为视角,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德育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培养符合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公民。公民诞生的首要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在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性进程中日益发挥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为真正带有社会性的公民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人本主义精神的弘扬、法治理念的贯彻、宪政文化的濡养为视角,阐述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传统法律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因此,要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主要应在端正普法指导思想,深化普法教育,加强法律防范意识,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抓好普法工作,舆论宣传工作等六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公民主体性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价值的主体。要建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需要培育社会的主体——公民的主体性人格。公民主体性人格的培育,除了通过公民的实践与外在的教育外,还必须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儒家法律思想以"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在推进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对儒家法律思想,要认真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有着其特定内涵,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精神对于增强创新活力,塑造科学精神,培育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和谐社会中大学精神的构建应有其固有的向度.  相似文献   

15.
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而公民的积极参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公民参与行政过程是现代民主行政、公正行政、高效行政、和谐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公民参与行政执法是防止行政权滥用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执法质量、增强法律实效的有力保证,是加强公民与执法机关合作、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是社会上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处于不利与困难境地的人群,他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合法权益的维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援助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应当进一步提高立法层次,制定《法律援助法》,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的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自由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法制新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起着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公正有力的法治环境等作用。本文从我国法制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对法制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把法学教育模式纳入到和谐的大背景中,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入手,以和谐的四个层次来研究法学教育模式.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必须实现分层级培养以及该模式的区域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包括法律人才之间的和谐,法律人才与非法律人才的和谐,以及法律人才与普通民众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则主要指通过法学教育节奏与法律人才发展节律的相符合来实现.另外,本文还引入了黄金分割点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来架构这一模式.最后,点明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培养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法律人才并以和谐的思维、和谐的行动来构建以公平、正义为发展目标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是各国人民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