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淮南子>中的"桔枳之说"为论述的起点,以桔枳之分的角度厘清了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观与现代叙事情节观的差异;从桔枳之转的关系指出了亚氏<诗学>情节观的当代转型途径;从桔枳之辩的认识总结了亚氏<诗学>情节观的当代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在<齐俗训>等篇中展现了别具特色的风俗观:其一,就风俗与人性的关系而言,认为"人之性,久湛于俗则易";其二,就"因俗治国"的构想而言,强调圣人"移风易俗";其三,在处理风俗歧异的态度与方法上,主张在"存异随俗"的基础上"化邪归正".<淮南子>一方面看到风俗对于治国理民的重要意义,以及君主对人民施行教化、"移风易俗"所能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基于时代、地域差异的风俗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汉初面临种种冲突,其社会文化价值的首务是医治战争创伤.彰显汉初时代哲学思潮的是<淮南子>,它以道家思想统摄各家学说,具有综合先秦诸子之学的意蕴.主张天地万物是"阴阳和合而万物生",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有的原由和本根.道分天道、地道、人道,天人之际相通相感.天人之际作为汉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淮南子>以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为其主题而展开论述,若天人之际不和谐,就会给人带来灾难.圣人以至诚的精神,与天相通相感.人的神、形、气相依不离,皆得其宜.人在保养精神中,实现自身价值.<淮南子>依据其对现实社会的体认,采取无为而治的设计方案,作为为政治国的实施原则和政策.它与老子以"天地不仁"异,而认为天道、圣人是讲仁义、行仁义的.  相似文献   

4.
2002年,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两部重要的王夫之研究专著.一部是萧楚父和许舜民合著的<王夫之评传>,另一部即是陈贇所著的<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这两部著作各有特色.<评传>主要是总结性的,可以说是中国大陆学者数十年来用马克思主义解读王船山的集大成者;在它那里,船山被看成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相对而言,由于采取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回归>显得更富有创造性;在它那里,船山被视为宋明形而上学的解构者、后形而上学的建构者,以及中国本土现代意识的开拓者.随着视角的转变,一系列的哲学问题得到了全新的诠释.比如,"气"被解读为"一个标志着人的能力界限的概念",道器的关系不再是规律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形上"与"形下"这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体用关系既不是根据与表现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实体与功用之间的关系,而是本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经典进行理解并加以诠释,是东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老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道家经典之一,伴随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同的国家也形成了不同的老学.英国传教士湛约翰、汉学家理雅各和美国哲学家保罗·卡鲁斯是19世纪西方世界基督教背景下对<老子>进行翻译和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对<老子>的理解和认识,是根据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知识经验、宗教信仰、思维特点进行的,其中既有将老子思想与基督教相比附的现象,也有对老子"道"、"自然"、"无为"等思想的合理诠释.东西方智慧通过<老子>这部伟大的道家经典得以融通.  相似文献   

6.
前人的研究多将<曾子>十篇作为一个整体,却很少注意到<曾子>十篇不同篇章之间存在的思想歧异.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我们把<曾子>十篇分为内、外、杂三篇,来探讨曾子的思想内涵.<曾子>十篇与郭店儒简同处孔孟之间,是先后相承的两个学术枢纽,我们把<曾子>十篇放在<论语>与郭店儒简之间,以郭店儒简为参照,反观<曾子>十篇的思想特色,以期更深刻地展现<曾子>十篇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对语言及语言的运用也有深刻的认识.<淮南子>作者认为,语言是向他人传达自己思想观点、感情态度的,不能妄加运用.既要注意赞誉或诋毁之言所产生的后果,更要围绕主题、根据实际言说,做到有的放矢;要善于揣摩听者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规劝进谏,做到"投其所好";要看清对象,选择恰当的言说方式,做到"量枘纳凿".另外,还要把握合适的言说时机,做到"时然后言".只有如此,才能收到较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9.
徐仪明 《中州学刊》2004,(5):157-161
道家与古代数学与天文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老子与古代数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恰恰就在这里.道家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于天体演化和宇宙起源、结构等认识方面.这在老子、庄子、<淮南子>以及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都有可以值得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与露丝·伊利格瑞的<二人行>,美国女性主义者加·查·斯皮瓦克的<属下能说话吗?>与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的声音>等文本中所阐述的女性主义思想,都围绕着女性在主流文化的"他者"地位而展开,从文学、语言和心理等多个视角展开其批判,致力于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处挖掘女性被压抑的根源.通过探析她们在对待他者与主体问题上的不同视角及其思想演进过程,本文指出在当代破除他者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建立一种新型的"他者-主体"之间对话和交流的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文革"结束之后,宗璞接连创作出<我是谁>和<蜗居>,它们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反思"文革"的作品,也是新时期现代派小说的溢觞之作.这两篇小说以作者对"文革"记忆的艺术表现为中心,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形式,表述了知识者荒诞的生存境遇.逃避、希望与直面,是知识者面对荒诞现实时的三种不同态度.<蜗居>中的"青年"在寻找"真"的"人"的过程中,完成了既否定自我又拒绝成为他者的主体建构.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丰富的生命美学精神,建构了形、神、气三位一体的生命美学结构,"尊天保真"生命美学理想的追求在真正形而上的层面上诠释了生命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审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六经次序辨     
六经在我国历史上有两种排列次序,"以<诗>为首"的次序,是<诗>在西周春秋时代独特而巨大的社会功能所形成的;"用<易>居前"的次序,是轴心时代<易传>的哲学突破、西汉中期<周易>经传的立于学官和整理修订,使<周易>升华为"大道之原"而后形成的.这两种六经次序是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标志,其先后出现反映了两周秦汉之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四季分明"的小说,四季赓续是透视<红楼梦>艺术结构的极佳角度.<红楼梦>在四季赓续上呈现出"前跳后连"的整体特点,并将<红楼梦>分成"大现园外"和"大观园内"两大部分.四季赓续也是大观园部分在时间跨度上出现"膨胀"现象和<红楼梦>在第八十回戛然而止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学者们对<隐秀>篇的论述对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阐释,这些观点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隐秀>篇的含义.根据<隐秀>篇在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可以把<隐秀>看作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又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结果.  相似文献   

18.
<老子>贵"道",尚"无为",崇尚水的品质,认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质实体,也是德的载体."老子"崇水的论述是深刻的,也是初步的,这就为后世对"水"之思想的深入探讨开了先河.后来的<管子·水地>篇主要在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论述"水";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则在宇宙论的意义上,构建了一个"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图式;受道家的影响,<荀子>则把"水"当做一切德目的象征.中国崇水思想哲理深刻,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戴黍 《江淮论坛》2008,(1):154-158
<淮南子>对"道"的使用,并非仅取其抽象、超越义,更注重其具体、实行义,强调"道"之于"治"的功用.正是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以"治在道"的观念为起点,全书的君臣论、无为观才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从哲学角度研究<老子>之"道"的几类说法,指出以"反向格义"的方式来研究"道",虽然加深了我们对于"道"的认识,但是存在各有其理的问题,而且"道"的言说这个意义也难以贯通于其中.其最大的弱点是将<老子>中"道"的诸种含义视为一个共时性的思想对象,以求贯通,但是<老子>的作者未必有这种想法.如果从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探讨与"道"相关的"精"、"一"、"德"、"言说"、"道路"等概念,则可以发现"道精"、"道一"、"道德"、"道说"、"道路"之间存在思想关联,但"道"的这几个维度是历时发展而出的.然而<老子>中"道"的诸种意涵之间的思想联系早已被今人所遗忘,人们反而乞求从诸种意涵之间寻求一个共时性的可以通约的解释,这恐怕是一种不适当的想法;应该从哲学史的路径,从历时性的角度去把握<老子>中"道"的各种意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