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方“共同开发”方案暗藏陷阱 中日第三次东海油气田局长级谈判 (9月30日至10月1日)结束了,日方 第一次提出所谓“共同开发案”,但双方 的分歧未见缩小。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亲赴 东京,代表中国参加了这次谈判。日本方  相似文献   

2.
2001年4月1日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不仅使中美两国关系骤然紧张,而且在网络空间也引发了一场中美“大战”。在一段时间内,中美“黑客”分别向对方国家的上千个网站发动了攻击,平均每天交战40至50起。英勇善战的中国“黑客”们将五星红旗挂到了白宫网站的主页上。与此同时,上百个中国政府机构网站和其他机构网站也遭到了美国“黑客”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4月14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为美国柏诚集团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奥利尔颁发“马可·波罗奖”,以表彰该公司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支持国际人才交流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马可·波罗奖”由中美双方共同倡议设立,旨在表彰为中美人才交流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相似文献   

4.
团队内部因工作发生矛盾冲突是正常现象。矛盾双方虽然是基于对企业利益的出发点,但对于“如何做”的看法却不尽相同,这时可以考虑通过内部谈判化解矛盾并遵守以下原则: 1.选择时机很重要。考虑此时是不是公司实行你的方案的最佳时机,这攸关你谈判立场的强弱。 2.谈判时不应一直强调“这是我们所要的”、”你们要配合我们”这类极具本位主义的话,而应该有接受对方要求的心理准备。 3.以温和的态度来处理内部谈判,不应该和对方发生正面的冲突。4.不要花精力向对方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5.不要刻意地表现自己有多大能力,也…  相似文献   

5.
2006年10月25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美中人才交流基金会在北京饭店为美国亨氏公司举行“马可·波罗奖”颁奖典礼。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向美国亨氏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博廉(William R.Johnson)颁发了“马可·波罗奖”。“马可·波罗奖”由中美双方共同设立,旨在感谢和表彰当今世界那些像马可·波罗一样,为东西方的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友好使者,特别是感谢那些热心支持中美两国开展人才交流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美国亨氏公司于1869年成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食品制造商。亨氏的分公司和分支机构遍布…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15日15时50分,中国外经贸部二楼谈判大厅。在蜂拥而至的记者们的闪光灯“噼啪”声中,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走到了签字台前代表中美双方在文件上签字。历经13年的坎坷中美就中国加入WTO事宜终于达成协议。大厅内安静片刻之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在掌声中欢呼起来。此时,素以冷面强硬著称的巴尔舍夫斯基脸上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对站在一旁的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总统特别经济顾问斯柏林说:“我真希望妈妈能在这儿。”美国政界的冷面女强人现年48多的巴尔舍夫…  相似文献   

7.
略夹白发,目光炯炯。虽然孙振宇在外界印象中一宜言笑不多,但话语中那股铿锵的力量,不由得人不仔细倾听。1月17日,国家主席江泽民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任命孙振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兼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副代表。这对于任何一位官员来说,都不是轻松的事。孙振宇1969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1990年8月出任外经贸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长,1994年11月起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他不但英语娴熟,法语也相当流利,连外经贸部翻译处的专业翻译都感叹:“不得不佩服,孙部长确实很专业。”他曾参加和主持过中美纺织品谈判、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等重要谈判。  相似文献   

8.
3月22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美中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在北京为美国国际集团举行颁奖典礼。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国际集团及该集团董事长莫里斯·R·格林伯格先生“马可·波罗奖”,以感谢美国国际集团及格林伯格先生本人为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支持国际人才交流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志愿者协会率先倡议推出了“中国方案”项目框架,根据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用人单位的邀请,选派国际志愿人员到中国义务服务。为资助上述志愿者服务项目,中美双方共同设立了“马可·波罗奖”,以表彰那些积极出资赞助“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省日照地区的两城镇,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考古学家文德安(Anne Penfield Underhill)和她中美双方的同事完成了对两城镇遗址的考古发掘。她希望尽量赢得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曾开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办学之先河,1984年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了“南大一霍大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十多年来,“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南京大学时,曾称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为“两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中最激动人心,最有开创性的一页”。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两所名校共同创办的教学、研究机构,旨在培养从事中美事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外交、历史、法律及国际问题等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心”在南京大学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继今年6月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大纽约分会代表团访华取得成功后,7月4日应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邀请,以中工会总会幸旭阳会长为首的5人小组来华访问。双方竭诚合作的心情之迫切可见一斑。此行商定的“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93·北京)的筹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7月19日,代表团返美。10天后,寄自大洋彼岸、载满热忱与谢意的信件就飞到了北京。展读之余,令人更觉温馨。双方无不为今日的合作局面而欣喜振奋。  相似文献   

12.
7月9日,朝鲜中央电视台宣布朝美在北京达成协议于7月25日开始一周内重开六方会谈。从去年6月底算起, 六方会谈中中断了13个月,解决朝核问题如泥牛入海,甚至到了“敢问路在何方”的境地。六方会谈的恢复在带来新希望的同时,也给谈判解决本身增添了新的紧迫性有迹象显示,美国政府可能将本轮会谈当作给予谈判解决的“最后试验机会”。第四轮六方会谈将提“重大方案”朝鲜得“名分”美国是六方会谈的首倡者,它最希望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议框架内解决。六方会谈迟迟开不起来,美国国内鹰鸽两派对解决朝核问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要闻·简讯     
7月2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王迺局长会见美国国际健康中心董事长张宏光教授和美俄勒冈医科大学教授乔伊斯·柯林及其丈夫。双方商谈了在医学保健和护理学领域的合作事宜,并探讨了合作培训中国高级护理人员的前景。张教授热心于中美两国医学、护理方面的交流,曾在大连举办4  相似文献   

14.
有人问一位谈判家:“世界上最优秀的谈判是什么?” 这位谈判家思考了一会儿,给那个人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的两个儿子为分一个苹果大打出手,两人都坚持要最大的一块。  相似文献   

15.
臧英年先生1978年至今已往返中美约70个来回。他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州美籍华人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组织主席、全美华人协会文化委员会主席、全美华人协会西雅图分会会长、西雅图重庆友好城市协会创始人及会长等50多个社会公益职务。做中美友好工作,从“保钓运动”开始70年代初,日本政府侵犯我国钓鱼列岛主权,美国支持其立场。日、美这一行径不仅遭到两岸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使广大旅美华人义愤填膺,各区市纷纷发起组织集会和示威游行的“保钓运动”。臧英年是西雅图市的主要负责人。那是一段沸腾的时光。臧英年和其他组织者凑到一起…  相似文献   

16.
一只脚已经踏进WTO门槛的中国,将在今年走完漫漫15年“复关──入世”之路的最后一步。同中美、中欧谈判时那些牵肠挂肚的日子相比,这个可以预料的结局或许多少少了点悬念。然而,在这短暂的平静过后将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做好“入世”前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即将到来“入世”后的各种挑战,日益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在赛门铁克公司赢得“马可·波罗奖”的颁奖典礼上,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叱咤世界网络安全领域的“教父”——约翰·汤普森,赛门铁克的首席执行官。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为汤普森颁奖,以感谢赛门铁克在促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捐助国际人才交流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谈及获奖感受,汤普森表示:“我很荣幸能与我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财政部部长约翰·斯诺一同名列获奖团队。此次获奖也给了赛门铁克一个机会,向中国领导表示我们对中国贡献的承诺,以及我们对促进中美双方的对话和沟通所做出的努力。”“马可·波罗奖”的设立,是为了表彰为中美人才交流计划做出重大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在过去10年里,已有30多名卓越的国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授予该奖。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置双边协议,2000年5月22日,中国和欧盟也就此谈判成功。至此,中国“入世”的脚步已清晰可辨,喧天的锣鼓已经敲响。 经过多路精英十多年的艰苦鏖 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指日可待。“入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中国的许多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人世后,外资抢滩中国,必然引起行业结构的调整,而行业结构的调整又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调整。作为服务行业的人才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人才市场如何才能面对新的形势,…  相似文献   

19.
1992年年初,任职韩国外交部的权丙铉突然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随后,由于“乡下的父亲生病”,权丙铉秘密“消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其去向。
  不久,权丙铉出现在中韩邦交正常化谈判桌上。这位第一、二次中韩建交谈判韩方代表团团长、第三次中韩建交谈判韩方代表团副团长见证了中韩两国如何一点点打破坚冰,走出互不承认、相互隔绝的历史,最终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就像一名护士接生了一个婴儿一样,她觉得应该好好地照顾这个孩子,让他健康地成长。我发誓要为双边关系做出一点贡献。”参与中韩建交谈判是权丙铉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使命感的源头。  相似文献   

20.
我担任驻美国大使期间,先后遭遇了中美两国各自经过的一场重大天灾——“卡特里娜”飓风和汶川大地震。“患难见真情”,这两场灾难让我看到,最好的外交使者在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