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翅膀论”,支持、呼应者颇多,但实际上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理论。为什么说它似是而非?因为两个翅膀比一个翅膀好,这就是它的“似是”,它的幌子,而它的实质则在贬损、否定“五四”新文学,为“鸳蝴派”翻案,拉中国文学向后转。其次,“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相似文献   

2.
以鸳鸯蝴蝶派为参照系观看左翼文学,可以发现从鸳鸯蝴蝶派到左翼文学,再到当代文学中的大量"革命斗争题材"的文学,实际上是具有比较清晰的"草蛇灰线"可寻的。五四新文学革了鸳蝴派的命,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但五四新文学由于不重视文学市场而渐趋式微,又被重视文学市场的左翼文学革了命。左翼文学在重视文学市场方面与鸳蝴派是相通的。文学本身具有的消费性,不论在何种时代,都会顽强地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鸳鸯蝴蝶派文学同海派文学,不是源与流的关系。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很长时间里是两股文学流。海派自产生之日起便是"现代性"文学的一部分,鸳鸯蝴蝶派则有一个较长的获得"现代性"的演变过程。海派以展露现代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物质关系为基本母题,鸳蝴通俗社会小说却缺乏独特的眼光和生命的体验。海派的两性文学,从生理搏动到包孕现代生命哲学,都市人的内在心理冲突均得到充分的展示;而鸳鸯蝴蝶派的言情文学,长久地在"传统道德"的圈子里打转。鸳鸯蝴蝶派对都市的看法远远落后,海派的都市意识具某种超前性质。在全部或部分地走向"通俗"这一方面,海派和鸳鸯蝴蝶派倒是最有接近点的。但两派的思想意识仍不在一个层次上。人为地去规定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结合是不会奏效的。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女性小说家群体及其创作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存在遮蔽,以致影响了其价值论定,鸳蝴派报刊的编辑策略则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一方面,鸳蝴派报刊编辑通过影像推介、名家评论等策略对女性小说家进行"包装",打造她们的媒介形象;另一方面,尽管女性小说在整体上可以看作鸳蝴派编辑理念的话语实践,但个别文本已呈现出对鸳蝴派男性叙事的"越轨",正是在对以本土资源为给养的鸳蝴派的模仿与超越中将女性小说涌向了现代门槛,提供了文学现代转型中"五四"范式之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6.
再谈“‘五四’文学革命”与“两个翅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民国旧小说表面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衣钵,但从总体上说,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强驽之末,从形式到内容,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了。“五四”文学先驱所以要对它大力扫荡,正是基于这一点。而“五四”新文学所以能取而代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至于以“两个翅膀”之名来攻击“五四”文学革命,给“五四”文学革命抹黑,就更是螳臂当车了。  相似文献   

7.
再评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主要特征体现在通俗性上。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合理的一面;但他们排斥鸳派进步、健康的一面,否定鸳派追求文学娱乐性和消遣性的观点,也有偏颇之处。鸳派在文学形式、语言、叙述方式等方面对新文学影响很大,对鸳派的评价,应建立在对通俗文学的正确理解的框架中  相似文献   

8.
鸳鸯蝴蝶派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观念在清末民初经历了巨大变动 ,从“小说界革命”到鸳鸯蝴蝶派 ,小说观念由新民救国回到游戏消遣 ,这既有政治、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也缘于小说自身的发展规律。鸳蝴派小说观念在当时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时论以为,1949年后鸳鸯蝴蝶派文学不复存在.其实情形比较复杂.建国初年,由于苛刻的军管政策与延安文人内部的势力纷争,鸳蝴文学刊物停刊殆尽,但由于财政困难,新政权仍允许鸳蝴出版机构继续经营.余留的出版资源为言情、武侠等小说类型提供了有限空间.然而,鸳蝴书局(社)处境维艰,持续的舆论打压与查禁之举更使鸳蝴文人噤若寒蝉.这在1952年初激起了文艺领导层内"旧知识分子"文学势力的"抗争性交涉",鸳蝴文学由此以地下传播形式发生回流,并再度"泛滥".1955年文化部的彻底查禁与1957年私营出版"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终于使通常意义上的鸳蝴文学传播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11.
受“消费”的社会风尚影响 ,国内文学在一些方面正表现出与之相应的创作和审美动向 ,这是现实文化土壤滋生出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文学也必将呈现出复杂的面貌 ,一元化的局面不会再有恢复。因此 ,我们必须以现实的态度 ,开放、宽容地思考和面对“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上出现的全球化现象并非仅能导致趋同化,它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保持多元发展走向.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后,文学正朝泛化的方向演变,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魅力、文学的载体乃至文学的运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百家讲坛>的成功告诉我们:社会需要鲜活真切而又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科学,人文传达的理念、品味与手段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房价短期涨幅过快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贵州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分析房价涨幅过快的原因,探索建立抑制房价上涨势头过快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保持贵州房价平稳运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味最初是一种感受,后来演变为审美体验.中国美学以味论诗的本质在于"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的整体风貌之感悟.这种感悟贯彻为文,逐渐演化为以创"味"为核心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体"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学语境中是一个涵义多重的复合名词,它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元概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的起点。一直以来,学者们试图给"文体"一词一个在中国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的"文体"是文学作品的体制形式的总称,它包括了文学类别、文本体裁、篇章体制和文学风貌等范畴。从逻辑关系上来讲,这四个范畴中,前三者是一个逐级层降的等级关系:文类是文体的宏观范畴,体裁相对于文类来讲是文体的微观范畴,但是相对于篇体来讲又是文体的宏观范畴。"风格"则是前三者在不同层级的审美精神体现,而"类→体→篇"和它们各自的风格都是文体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味"作为审美鉴赏的范畴,成于"文学的自觉"时代,它在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各有特色的"余味"说、"滋味"说和"韵味"说。针对它们之间的比较,不仅要找出它们形成、发展的线索和关系,还要指出其成"味"的条件和追求的效果。在比较中说明文艺审美中的"味",需要"寻"和"品","寻"和"品"的目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始自2001年的“纯文学”讨论没有在对八九十年代文学历史的检讨中对“文学自主性”的理解做出新的贡献,其引发的关于“文学性”的讨论深化了对文学自身境遇的思考,但是这些讨论依然以认识论思维讨论文学的经验属性,没有对“文学性”的根本依据问题做出深入讨论。“纯文学”反思不足以代替对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整体概括,“文学性”问题应该在“文学本体论”的层面得到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地域特色文学有了新的变化。林希的“津味小说”异军突起 ,受到文坛的关注。对其代表作做了文体与内涵的分析 ;结合作家经历 ,指出他的写作特点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 ,以杂色闲人揭示老城人生 ,以社会现象反观当代世相。他不仅推进了天津文学的创作 ,而且提高了中国当代市井小说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0.
当代“低龄化文学创作”现象重新阐释了儿童文学创作,这一阐释也让我们重新理解以往的儿童文学创作;同时,当代“低龄化文学创作”现象又在重新阐释着文艺学的基本创作理念,这一阐释更进一步催生着当代文艺学学科构建的开放性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