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刘福泉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2)
法、德两国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均已形成完整的民事执行救济体系.从执行救济的功能、层次以及立法技术等层面来看,两国民事执行救济体系存在不少类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当前,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在体系结构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法、德两国在民事执行救济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无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当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 ,农村环境问题面临失控 ,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控制体系的二元性。为了消除城乡二元控制体系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 ,促进城乡环境保护的一致性 ,应当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彻底扭转环保方面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 ;第二 ,消除地方主义的不良影响 ;第三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 ;第四 ,积极培育农村民间环保组织 ,促进环境控制与监督。 相似文献
3.
仇澄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8-30
法院系统分为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两大块是法国法院的基本特点。法国行政法院隶属于行政机关,就现行法律和行政法令向行政机关作出解释,提供建议和拟订草案,审理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控告案件,只审理公法与行政案件,不干涉普通法院的事务。德国法院的基本特点是无论是普通法院还是宪法法院、行政法院都属于司法系统,独立于司法之外的法院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和有着“行政法母国”之称的法国是显然不同的。同时,德国法院也具有既不同于法国、也不同于美国的特殊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系统。 相似文献
4.
郑少南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85-88
法、德两国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种变革和创新又具有各自的特色。通过法、德两国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论述法、德两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样本中公司治理的监督和激励对探索和利用的平衡效应有促进作用,中国样本中激励对平衡效应有正向作用,但监督却有负向作用,即监督越高,探索和利用越不平衡。中美两国的监督和激励对结合效应的作用都不明显|在美国,探索行为和利用行为的平衡效应和乘积效应都正向影响长短期绩效,而在中国,探索行为和利用行为的平衡效应正向影响长短期绩效,但乘积效应只影响短期绩效而对长期绩效没有影响。探索和利用的平衡效应在公司治理和长短期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部分得到验证,而两者结合效应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验证。研究结论拓展了关于组织二元性前因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中美公司行为差异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杨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6-88
介绍了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内容1.重视新生入学前的咨询和指导;2.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3.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互补性专业培训和综合能力培训的服务;4.搞好毕业前的咨询服务及就业信息服务;5.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计划及目标.指出了我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比较分析--赴德国、法国考察报告(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5-88
通过对德、法两国的考察,了解到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实行的是自由就业模式,政府和学校对毕业生就业不承担责任和义务,指出这是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反映.同时,德、法两国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吸纳人才的工作,并把吸纳大学毕业生作为吸引人才的主要工作,这对我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8
介绍了德、法两国的教育体制及其高等教育改革,分析了两国教育体制对社会就业机制形成的作用,指出教育与科技创新、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是促进两国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两国的教育都实行免费的政策,为两国人民的家庭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愿望提供了主动、灵活的实现空间;两国教育法规比较全面、完善,保障了各层次学生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邓莉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本文通过对美、德两国私立高等教育立法实践的考察,着重分析了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涉及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态度,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产权与营利性,教师和学生的合法利益等问题的条款,指出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态度是立法的根本,而这种态度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法律实施条例来体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外部法律保障不仅仅是一、两部专门法,它包含与之相关的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文章提出了我国传统的师资培训体制为“小培训”模式而美德两国形成了“大培训”模式的观点.为使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走出困境,文章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我国未来师资培训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曹卫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9-52,61
在20世纪后半期的亚太国际关系史上,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疑惧与尊崇相存、敌对与合作并立、利用与友谊同在。随着全球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于东南亚地区是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地区,各国情况差别较大,同时,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故在同中国关系上,东南亚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赵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2-99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英国国债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完成制度化的重要时期。英国国债制度化蕴涵着三层含义:英国财政机构的健全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组建成为英国国债制度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法律上,英国政府对国债的利率加以引导、限制,使国债的运作呈良性之势;税收国有化的实现以及偿债基金的建立使确保国债顺利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英国国债制度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高黛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2):114-120
20世纪桐城派研究以其学术范型的转换和自身相对完整的阶段性为依据,可分为四个时期:世纪初前20年为承续期,三四十年代为进展期,新中国成立后至7O年代末为低落期,8O年代以来为复兴与繁荣期。20世纪的桐城派研究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憾,爬梳清理这一事实,对认识新世纪桐城派研究的新起点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张亚东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35-41
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在亚洲的历史以18世纪中期为界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和势力渐进发展;第二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印度国内出现一种政治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英国与法国等殖民国家在印度的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东印度公司开始谋求通过获得领土来确立自己的贸易地位,战争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9-34
综述 2 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 ,重点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 ,日本的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 ,并对日本道教研究的最新动态作出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周志锋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1-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恒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4):18-28
斯瓦伯在最近的著作中提出“我即我脑”这一命题。若要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阐明心、身范畴及其关系,那么单纯的“我即我脑”这个命题不但显得“褊狭”,而且会引来不必要的误解。近代以来,科学物质主义和二元论在面对心-身问题时都有其不可解的困境。对于这些困境,有必要在两面一元论、泛心论和泛体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两视一元论”的形而上学构想。这个构想的核心观念是: 任何现实实体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都是以主体-客体统一的模式存在的,人类描述意识现象的两个范畴(即心和身)是现实实体在作为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和作为被观察的客体的第三人称视角下的分别呈现,由这两个视角所呈现的体验方面与物理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尔自然的相应关系,而不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因此,意识体验与脑神经活动之间不应该用因果作用的概念来刻画,世界的物理方面是因果封闭的,意识本身是非因果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周志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3)
18世纪末至20世纪法国的道德思想深受其哲学影响,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发展,指出了卢梭和柏格森的思想对这一时期法国道德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文联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3(5):123-128
争自由、谋自立,是近代妇女觉醒的重要标志,20世纪初年,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深受欧风美雨浸润的先进女性,积极吁请女性自立,把女性自立与男女平权、强国安民联系起来,对女性自立自强之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可贵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性自立观;近代女性自立观的确立,是对传统“妇功”观的有力否定,它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至今仍不失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海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1-5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间一向有种不对等的交流,一般中国学者熟知西方文学经典,但西方人并不掩饰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无知。这种现象发生在今天,个中原因有其值得探讨的复杂性。中国的文学经典《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给自己和知友们看的一部感伤忆旧录,他从来没有、也不屑于承认自己是作家,无意将其发表,更不愿意用它牟利或谋生。这与同时期的欧洲作家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都是很自觉、自知的作家,有鲜明的读者意识和市场考量。我们将曹雪芹与他同时代的西方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就凸显出曹雪芹在当时世界作家中的独特地位及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