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业是农村劳力转移的驱动神经。美国经济界奇才凯恩斯在其成名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说,“本理论可以简述如下。就业量增加时,总真实所得也增加。但社会心理往往如斯:总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之大”。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与劳力转移就业,基本处于同步增长状态。1983年以前。全国农林牧副渔业所占用劳力都在农村总劳力的90%以上,造成一种“就业性失业”,即假象就业。1984年,农林牧副渔业劳力陡降为88.09%之后,促使农村经济同步激长,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985年农村劳力转移速度更为加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愈来愈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展示在人们面前。对于这一课题,本文试图作一些初步探讨。 面临的挑战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量,从现在起到2000年,将逐步推向高峰。高峰的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加上科学技术水平和机械操作水平的提高,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家庭有了剩余的劳动时间和剩余  相似文献   

3.
许齐燊,刘志华在《汕头人口》第八期上著文介绍,当前国内外劳务输出状况:一些国家长期大量向国外输出劳力,1984年全世界劳务输出达二千万。输出劳力占劳力总数的比例,意大利达15%,南斯拉夫10%,巴基斯坦劳力输出占总人口的5%。经济收入,全世界境外劳务贸易额已  相似文献   

4.
1 基本规律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基本规律是,劳力转移流量与经济增长速度成正比例缓慢地变动;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决定劳力转移的多渠道和多层次,且转移阶段鲜明,劳力兼业性强,男女转移比例终将接近,这一规律有几个特点值得格外注意:1.1 以经济增长为劳力转移的主动力这是劳力转移规律的核心问题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经济进步的根本变化与农业人口在一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总是负相关的(见附表)。  相似文献   

5.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力应向什么方向转移,采取什么政策来引导其合理流动,是关系全局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宝鸡市实际。对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调整-开发农业劳力转移出现转机近两年来,各地采取疏导的办法,注意安置在治理整顿中离城离厂犷回乡农民就业。通过调整农业内部开辟新约就业门路,使倒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近年来,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天水市下岗女工7003名,其中部分女工生活困难,已成为困扰各级政府、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两年来,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天水市实际,就天水市下岗...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农村计划生育□龚维斌安徽省无为县自80年代初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最初是一些女孩子出去做小保姆,后来在小保姆的带动下,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到1996年底,全县65万农村劳动力中有25万多人在外地从事二三产业。与其他地方农...  相似文献   

8.
一、导言 分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经济学命题,现在重新提出来,主要是因我国当前农业剩余劳力转移存在着一种漠视分工的倾向。且有人提出前段农业劳力转移所带来的只是一种虚假繁荣,并危言中国农村将会发生第三次农业劳力逆转。其实,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才开始。1988年全国农业劳动力占在业人口的比重仍在70%以上,现在转移出来的劳力还只是一  相似文献   

9.
一、催人深思的七大信号 近几年,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1978年到1986年,全国农业人口比重年平均下降速度只有0.256%,慢于世界平均水平,转移的劳力比农业新增劳力要少。同时期,全国新增农业劳力7648万人,比转移出去的劳力多1600多万人。更为  相似文献   

10.
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 ,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 ,很多著名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要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 ,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在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后 ,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应进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较大,主要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农村二、三产业和深层次农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有剩余劳动力自身的因素,也有城市就业压力大、城市化进程缓慢、“小城镇病”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实现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首先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人口问题。当前,除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外,还要安排好劳动人口的就业。目前存在的待业人口是如何造成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解决劳动就业?在理论上正确回答和在实践中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11,32(1):6-10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借助社会调查数据,文章通过模拟参与方程和收入方程,采用直接法计算出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农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了农村收入分布的均等,非农就业量与农村收入均等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趋势。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合理选择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德明 《人口研究》2004,28(1):80-81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 :对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 ,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税费改革后 ,由于配套的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及时出台 ,农村欠发达地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正处在非常窘迫、甚至举步维艰的境地。独生子女父母牺牲了自我 ,而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同时又不按法律、法规兑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极大地挫伤了独生子女父母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度趋于下降 ,时时引发群众信访 ,不利于安定团结 ,更不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外迅速流动,已从各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对城镇就业的冲击已经震撼了中国就业体制,并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困境80年代初开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1年5月对河北省围场县和赤峰市城郊农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根据在调研区域内对农村女性相对剩余劳动力中的21人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20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地区因素对农村女性相对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农村女性自身所拥有的非农技能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居住的地区及地区拥有的乡镇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的数量;再次是家庭成员意见、家庭劳动力的人数和非农就业意愿;年龄和家庭耕地面积影响较小。最后从加强非农技能培训、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力倡导自由灵活行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3年上海市金山区农村户籍务农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农村残疾就业存在的困境并且对其成因做出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残疾人的就业具有持续性,有过就业经历的残疾人更倾向于期望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目前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效果并不是很好:集中就业普遍存在"挂靠"的"假就业"现象,而按比例就业则存在用人单位更偏好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不是雇佣残疾人的"缴费偏好陷阱",这两者导致了农村残疾人非农就业意愿和就业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国农村的现状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方式 ,作者基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特点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小城镇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三个阶段 ;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该模式的必要性 ,并叙述了要实现该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对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面对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也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妇女的多重作用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多,妇女对社会经济参与程度的增强。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妇女的劳动参与水平有所不同,妇女的就业模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从妇女的就业状况的地区差异可以看出。同时,社会经济变革中就业给妇女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多重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创造既有利于妇女参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能偏向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对于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从技能偏向的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理论假设,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农村流动人口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角度,分析了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所导致的技能偏向,能够显著降低对流动人口就业时间的需求,不利于流动人口就业,但能够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基于研究结论,从提升流动人口信息素养、促进就业与社会融合的双赢以及提升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多元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