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了荷兰花卉产业集群、法国葡萄产业集群和美国的玉米及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并归纳了荷、法、美三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中国农业集群发展的几点启示: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劳动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是集群成长的重要基础;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政府在农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及其他民间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影响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分布,并采用波特钻石模型,从内向因素(市场机会、资源禀赋、区域竞争合作、辅助产业)和外向因素(管理制度、政府政策、创新意识、社会资本)两个大的方面对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分析,从而对榆林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狠抓龙头企业;扩大市场,提高品牌;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农业产业集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金华市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围绕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构建以“地域”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集群、以农产品“品牌”为中心的农业商品集群、以“地域+品牌”为中心的区域品牌集群三者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  相似文献   

4.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业产业集群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农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形成稳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应成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产业集群对促进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有: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植性"、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学习效应等内源动力机制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行为和外部竞争环境衍生出来的外源动力机制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推力。当前我国要借鉴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从影响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机遇和政府等要素入手,分析了影响武陵山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武陵山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嫩江流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沿江各省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该地区的丰富的资源、地缘优势,选择点-轴式、点-面式、线-面式等科学的经济空间优化开发模式。通过实施嫩江航道整治工程,建立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通过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建成立体化生态示范经济区;建立文化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区等途径以实现嫩江流域经济空间的优化开发。  相似文献   

8.
农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因此利用集群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山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运用区位熵和集中度指标对山西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集聚程度较低、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导向与支持作用;在各地市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等促进山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产业演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地缘经济现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农业产业集群体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之后更高层次的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区域经济落后的实质是产业发展的落后,因此,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是优化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及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产生根源和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把农业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分析应用到山地农业的具体分析上来,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改造山地传统农业的有效方式;最后从市场、行业、技术和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产业集群对山地传统农业改造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广西西江流域地区近年来对构建和谐经济发展模式做了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流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流域特色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模式、流域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流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以流域经济后发跨越发展模式、流域国际贸易与合作发展模式、流域特色经济贸易发展模式、多区域开放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和谐开放引领发展模式,促进了广西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讨皖河流域治水与绿色经济转型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论证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是皖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皖河流域洪水发生期长,洪水过程具有“四大、两快、一短”的特征.径流量与含沙量波动呈正相关,峰值同时出现,上游支流的含沙量大于干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开发水力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退田还湖,发展湿地产业、避洪农业,保持园地、耕地的绿色覆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出发,提出在知识经济新的经济形态中,应建立生态农业和推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和减少物耗,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发展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开发业,使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  相似文献   

14.
开发绿色食品的个案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分析是直接涉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也是关系到如何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向生态农业转变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绿色食品产业能带动区域农业、相关产业逐渐成为适应新经济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深度开发化和渐次高度化 ,使之形成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与其他制度的兼容程度 ,以此判断是否能促进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微观经济主体的农户和龙头企业 ,其开发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如何 ,直接影响该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及整个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 ,从而影响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内部的结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导致泛珠三角各省区第一产业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上存在一定的阶梯状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比较优势转换、政府推动与政策引导等诱使第一产业在区域内梯度转移。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有效干预将加速实现区域内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警示我们在开发流域资源的同时应对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保护 ,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用生态农业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集对分析法对辽河流域辽宁区域各行政区现状年2005年、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辽宁区域除抚顺、铁岭、丹东、锦州、营口承载力水平为Ⅱ级外,其他地区均为Ⅲ级,水资源已接近饱和值,开发利用潜力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依靠跨流域调水、节水、雨水污水资源化等措施,提高辽河流域辽宁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测度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区域内发展差异。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明显,然而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出下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而中上游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的格局,但区域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基础、物流运载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绿色发展成效较稳定,物流产业绩效呈波动上升态势。据此,建议加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区域间的合作,缩小其区域差距;重视物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构建区域绿色物流网络,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结构异化导致的省际水资源管理困境,依托考虑时空差异性的水足迹算法为基础,以农业、工业、生活、生态4类水足迹为核心,开展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精准核算工作。依托水足迹强度、水足迹土地密度等指标,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足迹结构规律,厘清水足迹结构异化特征。研究表明: 农业是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足迹主要来源,动量效应与规模效应是省际水足迹结构异化特征,生态禀赋与发展格局是省际水足迹结构异化本质。因此,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产业布局、地理位置、人口规模3大水足迹主导要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