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丹丹 《求是学刊》2012,(1):155-160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李鸿章》传是其新史学思想形成初期阶段的一部传记作品,通篇体现着梁启超对自己所提出的"新史学"理论的认真思考和实践。故文章以《李鸿章》传为代表,对梁启超逃亡日本前期初步形成的新史学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如下判断:维新救国的政治理想和实践是梁启超资产阶级新史学产生的根源,《李鸿章》传作为一部其新旧史学思想过渡转型时期的著述,从对旧史学的批判、新政治理想的萌发、传论结合新文风的开创、史学比较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体现着梁启超对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初步尝试,因此这部传记作品与其他时期的传记著述相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一般应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那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在这新旧世纪转换之际,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急速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转变,知识阶层的世界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领域在对国家的非独立状态不满的基础上趋向一致,以致于当社会主义学说传到中国时,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民族主义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与民族主义思想家联系着。早期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和革命派(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分析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继承与吸取中国民主报刊的传统,总结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办报思想,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形成。作者指出,对建国后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误,应从当时历史环境出发,进行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一个基本要点就是划清了资产阶级中的两个部分,即“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5.
“立人”思想(或称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角度看,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严复和梁启超的影响。鲁迅与严复的关系笔者已另撰文论述,这里,我们仅就鲁迅对梁启超“立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看法。梁启超是一个思想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间,总的说来,他以改良派领袖人物闻名于世。但是从一个较短的历史阶段来看,情况又有所不同,维新变法失败后的三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的观念。鸦片战争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民族主义的这三种观念虽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萌发出新的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但作为一种已根植于民族血液之中的思想,它不仅没有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下,还和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西方的近代民族主义首先是由梁启超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梁启超和知识界的其他一些人对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介绍和宣传来看,第一,他们都认为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就是“民族建国”,而“民族建国”所要建立的是单一民族的国家;第二,他们介绍和宣传的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第三,他们都视民族主义为救亡图存、建立民族国家的不二法门。但到了1903年后,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前后,建立独立、民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识并得到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初印度思想家罗摩·莫罕·罗易所宣传的理性-神论和启蒙思想,标志着印度古典哲学的终结,近现代哲学的发端。印度近现代哲学实质上是印度资产阶级的哲学。从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印度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由封建社会的瓦解到全面沦为殖民地,从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至民族的独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是这一伟大时代的主角。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印度近现代哲学,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也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本文试对十九世纪初到1947年印度独立这一历史时期的印度资产阶级哲学作一粗浅的探索,力求从中寻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研究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的东方哲学思想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进行社会变革的同时,十分重视妇女的解放,并把妇女解放作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维新运动前的社会状态对女权运动的影响,分析了维新运动时期女权运动的主旋律,并指出了维新运动时期女权运动思想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杨晓梅 《学术交流》2004,(5):166-171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陈云在积极从事领导经济工作的同时,又非常重视维护与发展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建国后的统一战线思想。他认为,建国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的变化、当时的国情、民族资产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及作用等,都要求我们继续维护与他们的统战关系。陈云提出:重统战的合作性,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统战的实效性,正确认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重统战的目的性,把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作为制定统战政策的依据。这些独到的见解为毛泽东建国后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徐文永 《社科纵横》2006,21(8):143-144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毛泽东以其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并进而有力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义是梁启超思想的主轴.只有从国家主义的角度来析解梁启超的言行,才能理解他的“善变”与言论中有时含混不清甚至自相冲突之处.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言说同样是在国家主义下展开.他之所以主张中国应先发展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当缓行,是想以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在当时“资本主义”遭受国人贬斥,而自己也对之并不认同的情况下,梁启超当然知道“截断众流”后所受到的攻击与曲解,因此也愈显精神可贵.  相似文献   

13.
张娜 《唐都学刊》2020,(1):51-58
长期以来,学界对梁启超后期思想基本形成了一个定位,即回归传统、落后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其同时期思想的重要参照系,梁启超当时回归传统的言论不仅被五四新文化阵营所排斥,更被视为五四新文化的对立面。但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直线和一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并不只有主导方一个声音,而是多方促成和助力的结果。梁启超后期思想看似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相悖,实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环,其意义在于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定位传统文化的价值。新文化运动不仅需要新鲜的血液,更需要传统的滋养,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无损新文化运动的宗旨,且能为新文化运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教育思想,旨在揭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梁启超与康有为并列称为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但是他与康有为又有所不同。在梁启超的主导思想里一直存有“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在于改造国民性,“新民是今日中国的第一急务”②,亦即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中国才能发达强盛。因此,梁启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维新吾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成为他救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说来,无论问政、述学,也无论治事、…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一直以思想善变、多变而为世人瞩目。对于孔子思想,梁启超历经尊孔保教、拒斥孔教和倡导孔子哲学等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复魅。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时代浪潮、梁启超本人的中西文化思想以及他善变的性格特质,共同构成了他思想嬗变之源。准确认识和把握梁启超思想发展嬗变的原因,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之发展演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景时 《学术交流》2007,(3):162-165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曾以“新民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的文章学大家,也是对文章作过系统而深刻研究的文章学家。他对文章本体规律、文体分类、文章翻译、文章鉴赏、文章章法、文采、文体革命等都有过开拓性的理论探索,尤其在文体分类、本体规律及“新民体”理论的探索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文体的分类,彰显了科学分野的开创之功,开辟了文章、文学分离的先河。他提出的文章写作规律的二层次说及四条规矩,提供了解决文章写作规律与技法相矛盾的方法。在“新民体”的理论构建上,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和思想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的传世专论,其远见卓识体现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古代文章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对近代文章学理论集大成的建构,在文章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封建传统经济观念——农本工商末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论述先秦两汉时期“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形成历代地主政权奉行不替的经济指导思想;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本贱末”思想的出现和强化,则是本末思想发展史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历史现象;从唐代起,传统本末思想基本上趋于教条化,相反,新的工商观点应运而生,并在南宋时期揭开本末问题上传统与反传统斗争的序幕;到明清时期,反对传统本末教条斗争的继续发展,在客观上适应了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最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重商、重工思潮的冲击下,封建传统农本工商末教条迅速趋于幻灭。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历史上,梁启超既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又是一位学识渊博、造诣很高的学者。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同时成为他政治活动的思想渊源,而在复杂曲折的一生中,他又始终执著地探索融合中西、复兴中华文化的道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梁启超辛勤耕耘几十年,有收获,有失误,也有困惑。他对于西方文化全面而系统的  相似文献   

19.
夏衍作于一九三八年秋的四幕话剧《一年间》,是一部富有时代特点、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剧作。一九三七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空前伟大、空前广泛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吞并中国的行动,在全中国范围内卷起了民族革命的高潮。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生存而奋起抗争,民族资产阶级、乡村富农和小地主们对抗战也普遍表示赞助或同情,甚至连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当权派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赞同抗战的要求。团结抗日在抗战之初成为一切不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在“五州”运动中,上海资产阶级的活动,特别引人注目,但以往的评价存在一些简单化倾向。作者通过对当时上海工商界两大组织—上海总商会和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的具体剖析,认为这两个组织分别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五州”运动各阶段中所持的态度,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点;工商业者由于实际身份、企业性质、资本力量、行业特点、经济地位不完全相同,对不同问题的态度也往往有歧异,因此,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上海资产阶级虽然在“五卅”运动中时时表现动摇、妥协,甚至反戈相向,但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是民族资产阶级最主要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