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杂文创作谈     
一、杂文的属性 什么是杂文?近年来对杂文的含义、特征及其应有的属性的探讨文章屡见不鲜。但众说纷纭,各执一说。既有历史上广义的“编年杂类文体”说,又有引证界定的“社会论文”说、“小品文体”说、“散文分支”说、“议论性散文”说、“文艺性论文”说等等。须知,对任何一种文体的界定,事先得弄清它的基本属性及其个性特征,然后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1.杂文的新闻性 大家知道杂文的园地主要是各种报纸兼及部分文学期刊、理论刊物。几乎所有报纸副刊和其它一些版面都开辟有杂文栏目。言论是报纸的眼睛。而杂文又是眼仁:锐敏而光彩夺人。报纸何以如此偏爱杂文?因为杂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广义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学习鲁迅杂文时,首先就遇到一个问题,“杂文”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鲁迅研究界有过争论,至今认识仍未取得统一。大致有这样几种意见:(一)认为鲁迅杂文是一种文体。瞿秋白把“杂文”和“杂感”看作同一东西,有把杂文当作文体之意。后来有的  相似文献   

7.
杂文(essay),属于文学性的散文文体,与小说、戏剧等并称。杂文文体,就广义而论,就是各种各样的散文文体;就狭义而言,就是各种简短的文艺性的社会议论文文体。一、杂文文体的分类杂文文体可以从范围、内容和写作三个方面来分类。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  相似文献   

9.
唐弢在战时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充分发挥杂文的“匕首”和“投枪”的作用。他那些关于晚明历史的杂文就是一篇篇含义深远、机锋锐利的现实主义战斗檄文。唐弢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杂文家,“感抒性”是他杂文的艺术风格的重要特点。在他的杂文创作中,通过形象的创造,巧妙地将文章的议论和批判的问题具体化和生动化,注重在杂文的艺术内涵里灌注浓烈的诗情,从而使杂文文体显得从容舒展、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理论界和批评界一直存在分歧。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经验积淀和革新要求为“新历史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是其生长之根,它有中国本土小说发展流变的特色。而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文化诗学”,从它自身的理论建树以及在中国被引进、介绍的情况看,“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乡土杂文”的诞生,是我国当代杂文创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它是对杂文创作宗旨、杂文的性质以及对杂文文体分类的重新定位。乡土杂文命题,是李升平先生的杰作,是他对杂文事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新的历史意识的创作思潮。因其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同样具有新的历史观,学术界在对其命名和界定时存有歧异。从对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小说的历史精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历史精神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新历史小说是在各种思潮影响下,新的创作模式与新的历史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新历史主义理论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杂文文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本文试从鲁迅杂文的艺术渊源角度,另辟蹊径,进行比较分析,论证鲁迅的杂文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上;取法和借鉴外国文学的艺术经验;在现实斗争中萌发、成长与发展壮大,从而开辟了一种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杂文。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研究的新镜角新拓展──评《新文化先驱的文体选择──论鲁迅杂文文体精神》龙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杂文是一种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创新文体。鲁迅杂文研究和鲁迅的其它门类的研究相比又是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很难出现出类拔萃的新拓展和新突破。李德尧先生经多...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传媒与鲁迅杂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以来逐渐兴盛的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 ,为鲁迅杂文提供了最便捷最有效的生长空间。由于现代杂文同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的广泛而密切的依存关系 ,决定了杂文的报刊文件性质 ,从而让鲁迅以独具创造性的文体形式与表现风格 ,确立、发展了现代杂文文体 ,并使之达到成熟。于是 ,现代杂文因为鲁迅的执着探索和不断实践 ,以审美的艺术形式直指人心 ,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著名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7.
在新文学运动发生的初期,传统演义经历了向现代历史小说转变的过程。胡适经过和钱玄同争论,以文学革命者的身份首先提出了传统演义的性质与归属问题,他通过对西方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接受,重新定义了历史小说,并把演义归为通俗历史讲义,这样,胡适以断裂的方式实现了演义与历史小说的分离和转化。鲁迅从小说史的角度指出演义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不仅存在于传统演义中,而且也内在于现代历史小说里;演义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否定性力量,在对历史小说的"抵抗"中实现了向后者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突出了历史小说的"自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财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过:“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鲁迅所说的“古已有之”,是确有根据的。中国不但早已有了杂文,而且有过专门研究杂文的论著。刘勰《文心雕龙》就曾专辟一章(《杂文第二十四》),谈论杂文。“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古人很早就把这种夹叙夹议的文体,称之为杂说。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这类杂说就已存在了。如《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劝学篇》、韩非《说难》以及庄子、墨子的某些著作,都可说是最早的杂文。秦汉以还,如李斯《谏逐客书》、贾谊《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指陈利害,辩析得失,议论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杂文应属文学范畴,所以,对文学一分子的杂文进行艺术的探讨,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有人不同意把杂文列入文学范畴,说它是议论文,或者是介于议论文与文学之间的所谓边缘文体,但谁也无法否认,杂文的艺术效应确实存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作家以及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己的运行轨迹。时代的变化要求作家要有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