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构造基础型、教育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指标,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考察异质人力资本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发现基础型和教育型人力资本促进本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教育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间接阻碍了邻近省份的产业结构优化;分地区看,基础人力资本显著促进了东部、北部沿海及大西北的产业优化,教育人力资本对大多数省份均有正向作用,技能型人力资本只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现有产业结构下的劳动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提出根据区域特色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设定面板协整模型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关系,并基于面板误差校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节效应。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异质性的面板协整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效应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短期内应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大农业投入,长期内应着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关于劳动力的流动一般只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是本文认为这只是狭义上的劳动力流动,广义上的劳动力流动所指的范围更广些。文章从广义上理解劳动力的流动,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发生的原因、背景、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出现的典型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及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并汇报了分析结果。本文主要发现在我们所研究的期间内,中国的工业集聚对于跨省的劳动力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学术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已是共识,但对于人力资本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异质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效应的分析,提出理论假说并用全国30个省份的人口统计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结论:不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技术创新作用就越大,而是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越高,其技术创新的作用还会显著影响到其周边区域发挥其创新和模仿的外溢效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从而带来收益递增的持续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区域之间技术模仿的路径并没有唯一模式,有可能只模仿领先地区,也有可能是多边模仿地区,但不拘泥于趋同或者趋异。因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分地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比例,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应加强地区经济互动,提升人力资本外溢效应,使技术扩散效应发挥更为全面和深远。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并从空间相关性和农业劳动人口比重空间分布研究了我国劳动力要素投入对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空间门槛特征.研究表明:当地区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分别跨过0.067、0.243和0.285这三个门槛值时,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对人均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边际效应差异;东部、中部和北方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地区,在空间上主要处于L-L集聚、H-L集聚或不显著地区;西南则是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较高的地区,处于H-H集聚地区;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门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以代表性家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家庭基于区域风险及其相关性影响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本是否影响我国工业结构?进一步,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将产生怎样影响?针对该问题,本文利用中国2001-2013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面板模型,检验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结构调整呈现“U”型关系:当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于门槛值0.1246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产生负面影响;而当单位劳动力成本高于该门槛值时,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具有正向影响。本文的政策涵义是,政府和企业应该以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为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地理距离、方言文化与劳动力空间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研究中国劳动力的空间流动,系统考察地理和文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通过构造流动机会比率,基于引力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研究表明地理距离和方言距离阻碍劳动力流动。在空间距离上,劳动力偏好邻近城市,地理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降低约0.6%。在空间位置上,劳动力倾向于在方言文化相近地域范围流动,方言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下降2%左右。通过构造两地年均降水量差距和小麦种植适宜度差距作为方言距离的工具变量,以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缓解内生性问题,估计显示结论稳健。考虑普通话因素后方言距离的抑制影响依然稳健,但目的地的高普通话普及率显著发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引力作用。最后,本文得出持续推广普通话、加强交通建设和深化中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由以城镇化率增长为主的传统城镇化迈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型城镇化,而城镇化效率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指标。本文从产业和空间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城镇化效率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与产业间结构的服务化调整相比,产业内各行业生产率增长才是城镇化效率提升的主要来源,并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省域空间范围内,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城镇化效率改善,但这一影响效应伴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而变弱。本文蕴含的重要政策启示是,当前我国应将城镇化效率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量目标,并以生产率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在城镇化程度和城市规模均不高的情况下,慎重采用服务业对工业的“腾龙换鸟”或“退二进三”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准确测算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趋势,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变动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破解收入分配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实现共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本文充分考虑我国劳动者报酬核算口径两次重大变更的现实情况,借助两个鉴别准则和多种估算方法对各省份劳动报酬数据进行核算口径甄别与修正调整,在真正完整意义的核算口径下重新测算了1993-2016年省份层面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省份面板数据模型来剖析我国省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背后的基本规律,揭示劳动报酬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背后的决定因素变化。结果显示:①修正调整后数据更加平滑稳健、更具反周期特征,数值反转时间也更为清晰。②在1993-2016年完整样本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增加对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增加则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③在1993-2011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阶段和2011-2016年劳动报酬占比上升阶段,第三那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对劳动报酬占比变动均具有显著的同向影响,其他因素则呈现差异化影响。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辅助回归模型的空间Hausman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误差分量模型,提出空间Hausman检验,并通过数理推导,构造辅助回归模型的空间Hausman检验,进而通过Monte Carlo模拟实验,研究空间Hausman检验,以及辅助回归空间Hausman检验的有限样本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空间Hausman检验能有效矫正空间面板数据下经典Hausman检验的水平扭曲,但随着空间相关性和样本量增大,其水平扭曲偏离理想值;辅助回归空间Hausman检验始终保持理想的水平扭曲。此外,二者均具有优越的检验功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假设我国省域居民消费存在空间依赖性的前提下,对原有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空间计量改造,建立了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空间计量模型,并选择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空间效应的存在可以缓减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以及潜在流动性约束等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长期来看,可以平和居民一生的消费。 相似文献
17.
生产效率一般会受到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效应的影响,不易准确测算。本文考虑时空双重滞后特征,提出一种动态面板数据空间随机前沿模型,针对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借鉴已有的估计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广义矩估计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并证明了参数估计的一致性。在应用分析中,利用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效率,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科学地测算技术效率,实证结论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综合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城乡收入差距三者联系起来,初步判断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然后采用2005-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城镇化率为门槛变量,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时,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越过第一门槛值进入中级阶段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减弱为不显著,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仍在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当城镇化水平越过第二门槛值进入高级阶段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都表现为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剔除样本中的极端值、替换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的代理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另外,分地区来看,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但不同区域的表现不尽相同,东部和东北地区的门槛效应均表现为倒“U”型;西部地区则“慢半拍”,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中部地区则仅存在以城镇化率为门槛变量的单门槛效应。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
因,并给出了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农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本文基于1989-2011年CHNS提供的西部省区调查数据,研究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及结构指标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动态演进轨迹,结果表明贫富阶层僵化现象严重,中间阶层趋于脆弱化。用多分类逻辑模型揭示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职业特征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显著。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西部农村收入流动性结构确实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维度廓清了协同创新对区域产业升级的空间外溢机制和外溢效应边界形成机理。采用中国分省区面板数据,利用地理距离和社会经济特征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的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实证检验了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创新对产业升级既有区域内溢出效应,也有区域间溢出效应。空间外溢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创新要素区际流动来实现,且呈现出地理距离衰减特征。进一步考虑地理区位特征差异发现:空间外溢对产业升级的带动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协同创新作用机制,对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