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似乎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说“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①.《现代汉语八百词》说“表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②.表述不同而已.这二种著作.其一是普及性的.规范性的词典.另一种是学术专著.都是权威的.应当有代表性。在这个意义上.“只”的作用(语义)和“仅仅”相当。如:(1)我去晚了.只看了最后的两幕。(2)屋子里只老王一个人。(3)他只会讲汉语.不会讲英语。(4)他只到过广州。(5)我只喜欢听语文课。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副词“只”在句法中的作用不止于斯.它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相当…  相似文献   

2.
岳阳方言的介词与普通话介词存在一些差异。这里着重介绍岳阳话中表示对象的“尽”,表示方式、方法、依据的“驾”和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或对象的“得”。1.尽1.1尽作介词的分布情况1.1.1主观上任凭、听任、让的意思,非被动意义.1.1.1.1尽 P(P指“尽”的对象宾语,一般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1)甲:崽跌得(拟声词)哩哭,你敷他一下喃。乙:尽他,过一下得他就不哭哒个。(2)甲:你台忙,我帮你把屋里收拾一下。乙:尽它尽它,你莫动手。(3)他不听话你就尽他,看他要禾哩.(4)事情横之台个样子哒,尽它去.这类句子中,“…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共有四处用到“绝”字,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在陈绝浪”(卫灵公)“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子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日)大多数论者均认为前三个“绝”字是“继给”或附绝”之意,然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我认为第一个“绝”字,即“子约四”的“绝”字不能作“断绝”讲,何以见得呢?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并为弟子们制订人生规范及做人标准,其中有四条既是他教导学生,也是他自己一贯奉行的准则,这就是: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悬空揣测,…  相似文献   

4.
一、问学 一路学来.永不停歇 张弘(《新京报》记者,以下简称“张”):您对历史的兴趣是怎样形成的?许倬云(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台湾大学史学系教授,以下简称“许”):我在没上学之前,历史知识是散乱的。打仗期间,跟着父亲到处转,父亲是海军出生,他对战事很熟悉。我经常听他讲一些历史掌故。辅仁中学是很特殊的中学.我没有多少英文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杨海中一关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本世纪30年代之前所见资料记载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但比较确切的说法:(一)东原人1.百十五回本《水济渤署“东原罗贯中编辑”;2.百二十四回本《水游传》署“东原罗贯中参订”,3.万历本...  相似文献   

6.
蒯因的本体论陈波蒯因(W.V.Quine),曾被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①,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对本体论的关注是一贯的。他运用量化理论或一阶逻辑作工具,提出了“本体论承诺”这个新概念,并提出了“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  相似文献   

7.
吴宓(1894-1978),陕西经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在比较文学领域,他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①。他写于1919年的论文(红楼梦)新辩》,“从比较中探讨《红楼梦》的精神与价值,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吴先生之前,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曾用西方小说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事过任何一部作品的评论。”②吴富一生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和沟通中西文明,所以他对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吴宓论述文学的功用,主要见于《文学与人生没《吴宓诗及其诗话》二书和论文《(红楼梦晰谈》中。笔者据此对吴…  相似文献   

8.
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明的那样,他者问题是贯穿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条主线。在对他者问题进行思想史溯源的时候,我发现,萨特等法国当代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与胡塞尔之前的黑格尔、尤其是他的《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论联系在了一起犤1犦。这种指认无疑是令人困惑的。因为就其原初意旨而言,《精神现象学》要确证的恰恰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人”与“奴隶”、这一个“我”与另一个“我”即“他者”)向着绝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性犤2犦,而非任何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我”或“他者”)的持存性。这换言之,如果我们肯…  相似文献   

9.
钱南秀:(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现任美国莱斯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文学副教授。以下简称“钱”)孙老师,今天的话题.是美国汉学研究中的性别研究。开题之前,是否请您先为“性别研究”做一定义?  相似文献   

10.
唐德刚先生(1920-2009年10月26日。安徽合肥人,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逝去有些日子了。媒体一阵喧哗式的纪念之后,又冷寂下来。我猜想.事过多年之后,唐先生留下来的著作还会在这个世上流传,但他那种独立、执著的学术精神,只怕会因斯人远逝逐渐被淡忘。而这种精神,却是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所稀缺的。这几天,我又重读了唐先生的一些著作,包括他的一些自述性文字,稍做翻捡.便可找到好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12.
1孟子有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在介绍和评说《兵家法思想通论》(张少瑜:《兵家法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通论》。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之前,得先说说它的作者张少瑜。他不是专职的法律史教师或研究者,而是一位编辑。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书面表达,新闻写作,就是记者把他认为有新闻价值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发表出去,所以叫“记者”、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那么全面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有的记者报上经常有名(写稿多),可他就是出不了“名”(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有的记者见报的稿件并不多。但却很有名。这其间的区别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是否有独到的发现。一位研究写作的学者曾这样说:一个写作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大概就在于他必须不断地对现实存在有所发现。这话是极有见地的。一般人则不必非要如此。他可以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14.
由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在《人文杂志》发起的关于“矛盾”理论的论争,由于马佩、邓晓芒、桂起权诸位著名学者的参与而格外引人瞩目。由于我的一篇文章(1)是引发黄先生思考和研究辩证矛盾理论的主要“触媒”之一,加之讨论中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我的学术观点,黄先生多次邀请我参与论争.最近仔细研读了争鸣各方的文章,感到这场论争的确具有重要意义,若能继续进行深入研讨,能够触及现代逻辑哲学及一般哲学研究的许多根本性问题。故撰写此文,以期推动讨论的进一步展开。1.何谓“逻辑矛盾”?黄展骥先生把辩证学派划分为“鹰”、“鸽”…  相似文献   

15.
石人先生是香港极负盛誉的专栏作家。据他自己曾报导:“……那知我却还是个‘卖文一怪’,从严肃的社论,写到怪论,写到言情小说……‘同时见报’,最多时共有‘廿一块(专栏),你说是不是奇人?那里去找?”①在石人先生的众多专栏之中,最受人称赞的据说要算《星岛晚报》的《岛居闲笔》专栏了.我从来极少看他的专栏或任何文字,不能人云亦云的随便“褒”或“贬”。可是忽然有一天,送派报纸的工友却“额外”地送上石人先生的一篇鸿文《疵求》②。工友似乎是奉命转交给我的“挑战书”!因为,刚好我几天前在《星岛日报》开设《谬趣集》…  相似文献   

16.
1.双方父母如果他(她)的父母还是把他(她)当小孩,希望你和他们一样哄着他(她),他(她)也很享受这种待遇,而你的“母性”又没那么足,以后会产生很多摩擦。如果双方父母相处不欢,连表面和谐都很难做到,也将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17.
香港“97”回归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举国欢腾,举世瞻目。本文借着刊出回归前我的4篇“随笔”(见下文1至4节,均于10余年前在香港报刊发表),以见“殖民教育”的一斑。随后,我们引述回归后刚上任的董建华新港督的公开谈话(见下文第5节,它与前4节密切关联),稍作评析,做为本文的结尾。1.普选与爱国!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七日的《中报》大红字标题:“邓小平赞同港督意见,香港普选宜循序渐进”。内文说“邓小平不相信香港现时搞‘普选’会对香港有好处……他又称,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必须同时爱香港及中国,普选是否能觅到…  相似文献   

18.
“奇书文体”与红楼“三要”周汝昌1993年8月25日,我接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AndrewH.Plaks)教授的来函并论文打印本。他是小说叙事美学的专家,兼通汉学,尤其对中国明清章回小说有独到的研究,是我佩服的学友。他的新论文的命题是:《<红楼...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明喻(simile)就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加以对比,从而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或给人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印象,或使深奥的事理浅显易懂。在标准明喻(standardsimile)中,本体(被比较的事物)和喻体(用来比较的事物)都出现在句子里,两者之间一般用as,like,seem,asthough等标准喻词连接,其基本格式是:A象B。例如,(01)Myheartislikeasingingbird.(我的心象欢唱的小鸟。)(02)Hismemoryisasaccurateasascale.(他的记忆力象天平一样精确无误。)(03)Theywerereallyterribleguysthatseemedtobed…  相似文献   

20.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