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世界中世纪史该从何时作为起点,中外史学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意见。笔者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中世纪史的开端为搞清世界中世纪史的起点问题,首先要明确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对象。对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意见是一致的,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第三种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2.
文萃与信息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的成就 王建娥在《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中撰文说:中世纪阿拉伯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它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产生了灿若群星的历史学家,更体现于阿拉伯史学所具有的广博视野、深刻内容和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独到见解。它不仅记载了阿拉伯帝国的朝代更替、治乱兴衰,而且涵盖了阿拉伯疆域以外的众多地区、众多民族和众多国家的历史变迁。它不仅记载了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宗教法律,而且记述了伊斯兰世界之外的异教世界的山川、地理、风物人情。这种广阔的社会文化史视野,是希罗多德以后直到伏尔泰之前的西方历史学家所不曾拥有的。阿拉伯历史学的思想是深刻的:一些杰出的阿拉伯史学家已经开始形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时期西欧尚处于榛莽之中。由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导致文化陵夷,民智闭塞,史学异常落后。与此相反,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史学却大放光明。它不仅远远超出同时期的西方史学,而且与中世纪阿拉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相比,也毫无逊色。宏观地看,独树一帜的中世纪阿拉伯史学,在世界史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史学现象,拙文仅就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若干特点,略述于次。  相似文献   

4.
世界中世纪史是高校世界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近年来,高校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世界中世纪史也在其列。针对世界中世纪史课程的特点,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麦地那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基础,也是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约占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授简介     
徐德源同志是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曾先后就读于建国大学和长春大学。1952年冬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他自任教以来,主讲过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日本古代中世纪史、历史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德源教授三十多年来勤备致力于教材建设,已形成系列成果,并在国内各院校广泛交流。其中,早在五十年代与人合写共绘的《世界中世纪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地图》即已获良好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二年国内对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取得了从未有过的丰硕成果。这一年里,世界中世纪史的《学术论文集》和兼有中世纪史内容的《世界古代史论丛》相继出版;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召开过以探讨东西方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8.
一、翻译运动:中世纪伊斯兰文明大厦的奠基中世纪——人类觉醒与奋起的东方时代。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驾齐驱,文明之光竟相映辉,合奏了中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阿拉比亚——沙漠与干旱的名字——人类文明的低谷区。公元七世纪初,希拉山洞的“启示”——“伊斯兰教革命”——“震憾世界的力量”,拓展了阿拉比亚乃至整个大中东地区历史的新纪元——伊斯兰时代。以此为背景,在政通人和的阿拉伯帝国一场史无前例的百年翻译运动揭开了伊斯兰文化创造的彩幕,掀起了“东方智慧的第三次浪潮”①。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事业波澜壮阔、史无前例。阿拉伯文化之所以光辉灿烂、影响深远,在公元八至十二世纪居于世界最高水平的地位,大规模的翻译事业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对阿拉伯帝国的翻译事业发展概况及其原因,翻译事业的主要成就和作用等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一、阿拉伯史著作述要 近30年来,中国世界史学家编著的世界通史著作或教材中,均含有关于阿拉伯历史的章节,这里略而不论。此处仅提及中国阿拉伯史研究专家编撰、出版的一系列阿拉伯史著作、教材,其中阿拉伯通史有:郭应德的《阿拉伯史纲610-1945》、彭树智的《阿拉伯国家简史》和《阿拉伯国家史》、纳忠的《阿拉伯通史》。断代史著作有:郭应德的《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杨灏城的《埃及近代史》和《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与江淳合著)、姜桂石的《战后中东史》、肖宪的《1945年以来的中东》等。地区国别史著作有:彭树智的《二十世纪中东史》、《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以及姚大学、王泰的《中东通史简编》等。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中世纪史和近代史的分期定在何时?以什么历史事件为标志?这是史学界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流行着“英国革命分界”论,亦有人主张“尼德兰革命分界”论。笔者认为,十六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标志着中世纪史的终结和近代史的开端。一探讨中世纪和近代的划分,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将社会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结合起来考察,以便找出分期的历史界标。人类历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  相似文献   

12.
WTO规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法律上的应对之策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拟应强化贸易的环境管理决策机制,加强国际立法合作,加强和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加强绿色贸易制度的法制建设,强化环境法律实施与监督。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在中世纪呈放光彩,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这两大文明渊源不同、特色各异,前者是伊斯兰文明而后者是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由于拜占廷帝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使这两大文明一开始就发生碰撞,但军事冲突并没有妨碍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关系涉及阿拉伯与拜占廷两大帝国数百年间的战与和、直接冲突与直接交往,是两大文明不断接触、反复较量、碰撞而又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83年我国史学界对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年内出版中世纪史专著和与中世纪史有关的专著两部:陈小川、吕殿楼等编著《文艺复兴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李春辉著《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册,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三部有重要意义的译著:波斯著名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德国威  相似文献   

15.
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 ,拜占庭都是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基督教文化繁荣的重要基地 ,对西欧的中世纪文化 (也同样对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的文化 )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拜占庭希腊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曾有一定影响 ,但不是决定性的动力。随着西方早期近代世界的兴起 ,拜占庭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也越来越显示出致命的弱点 ,最后只能把文化发展的接力棒交给西方世界的新兴者 ,自己却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三届代表大会和第六次学术讨论会11月11日至15日在西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三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八十五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就中世纪向现代过渡诸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还选举了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西  相似文献   

17.
中日贸易特点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贸易的发展历史久远.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世界瞩目,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就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中日贸易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关系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其发展趋势,显然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8.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拜占庭帝国在世界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正好处于东西方世界的交汇之处。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拜占庭都是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它还是基督教文化繁荣的重要基地,对西欧的中世纪文化(也同样对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的文化)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影响。探寻君士坦丁堡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总结拜占庭帝国的成就和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了解和探索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和东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古代律令及其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吴怀民(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在世界法制史上,一般分为中华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等五大法系。西方历来重视对古代、中世纪希腊、罗马、日耳曼、西亚古法的探讨,很少对中国古代律令进行研究。近代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