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地区经济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每个地区都有适宜于自己发展的部门与产品,不同的部门、行业、产品品种在生产上又各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部门、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生产建设、经济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实行地区经济分工,就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有利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创造适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形式,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避害趋利,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以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发挥经济优势,讲求经济效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早该解决,然而并未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加快四化建设,必须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关于经济优势的我见 什么是经济优势?一般是指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长处。这是狭义上的优势,即潜优势。而广义上的优势应包括潜优势和显优势。潜优势是一种“蕴藏”、“沉睡”状态,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优越的物质资源和智力(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资源,是不成熟、不现实、孕育中的优势。例如,广阔的耕地面积、丰富的矿产和水利资源、方便的交通条件、精尖的技术装备、众多的科技人才、充裕的劳动力、雄厚的财力、  相似文献   

3.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方针,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三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确地反映了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对于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无论理论界还是实际经济工作部门,都在研究如何发挥地区优势的问题。我们也谈谈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意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一年多来,全国各地区认真贯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拿山东省来说,由于农业上发挥了经济作物生产的优势,1980年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空前丰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为解决这些新问题,我们认为:一、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这条件主要就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我们知道,发挥地区经济优势,意味着社会生产更加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如果我们还搞那一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显然不能发挥什么地区经济优势。因此,按商品经济的规律组织经济活动,是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发挥人力优势和提高经济效果,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还是求得长远的经济发展,都同我们能否成功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很大关系。一、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力优势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算不算一种经济优势?如果算,那么优在何处?又怎样发挥?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底子薄,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自然是一种劣势,然而人口多却与此不同。诚然,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因此,节制生育,控制人口仍然是我们当前应该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把人口多看成绝对的坏事,就不大妥当了。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多固然有困难的一面,但劳动资源丰富终究还是我们一  相似文献   

6.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地区优势与搞好综合平衡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广西的情况出发,试作一些探讨。发挥地区优势是搞好综合平衡的重要基础首先,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才能实现综合平衡的基本目的。综合平衡,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价值规律等的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正确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它的基本目的,就是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成果。为此,就必须充分  相似文献   

7.
<正> 去年九月,我趁参加全国渔业经济理论讨论会的机会,到胶东半岛跑了七个县,看了一些社队。这次在发挥地区优势问题座谈会上,又听了山东同志的情况介绍。这使我增加了关于山东的感性知识,也增进了我对山东这片国土的感情。山东按人口和面积来说,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工业、农业和海洋渔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如果能把它的有利条件都很好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那对山东和我们整个国家的现  相似文献   

8.
发挥民族地区的经济优势,利用好民族地区的国土资源,是关系到加快民族地区四化建设,使少数民族尽快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本文仅就发挥民族地区经济优势中几个需要处理好的关系,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一 河南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是广阔的黄淮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予北、予西和予南地区。在西部有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与伏牛山。南部有桐柏山、大别山。西北部有太行山。海拔高度一般在300—2,000米之间。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太行山四大山系构成了我省山丘地区。属山丘境内的县、市有49个,占全省128个县、市的38.2%,山丘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地方区位优势,有效地整合自然、社会和人力资源,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特色经济,对拉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期,笔者对肇源县发展港桥特色经济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阳泉市作为全国典型的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地下矿藏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经济转型已提上议事日程。由于阳泉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转型期可以另辟蹊径,不失时机地融入到太原经济圈的构建之中.构筑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型格局,并且可以立足自身、联系周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引导阳泉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央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针对我们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不从实际出发,不能实事求是,不讲究经济效果的弊端提出来的。这条方针,反映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表达了广大群众努力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因而一经提出,就在全国得到了热烈的响应,显示了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根据我省省情,正确认识和切实贯彻发挥经济优势这一方针,无论对于确定我省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措施,还是对于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贵州经济是全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情况同全国相比,存在着不少共性;但是,它同各兄弟省市区相比,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从全国范围这个角度,科学地评价贵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能不成为我们据以研究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科技咨询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而出现的新事物,它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决策方式的转变,使领导决策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轨道;它在调动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技术服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广西的海洋经济优势,是充分利用广西自然资源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方面。首先,广西的海岸线长859公里,濒临北部湾。北部湾海底比较平坦,港湾多,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500多种,其中产量大而又富有经济价值的鱼虾达3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渔场之一。这为广西发展海洋捕捞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我区海水产品年产量约为6万余吨,在全国十个沿海省市中倒数第二。为了充分利用这方面的自然条件,我们应增加投资,  相似文献   

15.
开放型经济为成都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也为创新型成都的建设奠定了开放的优势.成都应依托自身优势,在对外开放政策与创新型网络建设之间找到契合点,通过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网络合作模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且在创新型成都建设过程中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要发挥广东经济优势,必须剖析广东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认识,才有一个奋斗目标。但是,在讨论广东优势的时候,我觉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有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这次国民经济调整,是一次大的战略决策,是一次有预见性的、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调整是在国民经济大好形势下,同时在充分估计到潜在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既有退,又有进。目的是要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把国民经济搞活。  相似文献   

18.
加快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使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努力为上市公司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和条件.从而真正实现上市企业与区域经济共赢.  相似文献   

19.
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拓展比较优势,积极创造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的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决定着统一战线在福建的各项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经济发达,闽商实力雄厚,使福建统一战线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统战部门的积极作为,真正把闽商组织起来、发展起来、活跃起来,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投身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中,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部门应在落实两个《若干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组织建设,延伸商会职能;建立健全服务帮扶机制,拓宽服务工作渠道等方面为福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