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人类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由于它的计算职能的特点,人们又常称之为“人工智能机”或者“电脑”等等。它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使人类社会面貌大为改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所谓“人工认识主体”,就是其中之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子计算机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认识主体,它不但可以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相比美,甚至可能取而代之。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讨论的。  相似文献   

2.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知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认识和综合认识、抽象认识和具体认识等等。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过程。主体反映客体,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客体的观念的映象;客体被主体所反映,转化为主体观念中的内容。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表现为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3.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在这里的确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哲学笔记》第194页)列宁的这一论述不仅是关于认识的定义,而且也大致回答了什么是客体和主体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主体问题.所谓主体就是人.作为现实的主体的人包含有两个要素:一是人脑(还应包括与人脑活动相联系的各种感觉反映器官);二是概念等反映形式(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这些反映形式不外是人类的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根据列  相似文献   

4.
1、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題。马克思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吸取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应该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认识论上的主要困难才可能克服。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现实的人,而不应是“绝对精神”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因为,只有对现实的人来说,认识才有意义。至于这样的主体与客体是如何达到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就是实践。只不过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是指的黑格尔意义下的精神性活动,而是指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认识的主体的。同时,外部世界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的教科书中,都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认为认识是主体(人)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头脑对于客观世界(客体)的反映,强调了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依赖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忽视了人这个认识主体的自我修养在认识中的作用,似乎人们只要不断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忽略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自然素质、文化素养、情感、意志等因素,对认识的影响,这就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和阐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素质的人参加同一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伦理既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我认为现代生态环境的的双重主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为主客体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识论诉诸感觉的主客体符合论观点,是一种抽象类主体的方法,它必然导致认识的唯我论,进一步必然割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联系;后现代认识论在超越传统认识的唯我论倾向上有进步意义,但后现代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抽象类主体际方法。文章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运动方式的主体际自然历史性反映,是对实践中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规定的互动关系的能动反映。在对认识的分析中,我们诉诸自然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并采取了自然历史性的主体际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通常所谓认识,目的只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本体,至于该事物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它是不管的。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科学认识。评价或价值评价,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对于这种认识,我们称之为评价认识。评价认识和科学认识都是认识,因而有同一性;但评价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所以两者又具有不同一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两者的异同,重点在于探讨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参与者的宇宙”和客观性的属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说的客观性范畴,是指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实在对主体的感知、意识、意愿和活动方式的独立性、居先性、制约性。但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它本身的设定就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方式,受制于语言和人在宇宙中的宏观地位。因为我们的认识从来都是双重反映:既是自然物质事物的关系的反映,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映,外部世界既是我们认识的前提、来源,又是我们认识的结果。对这个矛盾的各执一  相似文献   

10.
传统认识论是诉诸感觉的主客符合论观点,是一种抽象类主体的方法,它必然导致认识的唯我论,进一步必然割裂认识与客观实在的联系;后现代认识论在超越传统认识论的唯我论倾向上有进步意义,但后现代认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抽象类主体际方法,它脱离了自然历史的感性实践活动,因而它把所指看作是概念的塑造,把认识等同于主体际信念的协同性,对认识的理解陷入概念、信念的形而上学。我们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运动方式的主体际自然历史性反映,是对实践中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规定的互动关系的能动反映。在对认识的分析中,我们诉诸自然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并采取了自然历史性的主体际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具有叛逆思想的进步学者,他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封建正统思想,勇敢地背经叛道,死而无悔,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观点,在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中独具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李贽思想中有关人的问题的分析,展示其学识和战斗精神。一、对人的自然本质的认识在人的自然本质的问题上,李贽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生死观。认为世界上最初存在的只是阴阳二气,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生于“两”,不生于“一”。“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以今观之,所谓一者果何物?所谓理者果何在…  相似文献   

12.
按人们目前对文明的普遍看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认识生态,适应生态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而不断得以深入。人类对于该问题的探讨经历了从主张主体只是上帝保证下的认识客体面前的消极“沉思者”或“旁观者”的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唯理论的主体观,与认为主体只是认识客体面前的被动“反映者”的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的主体观,到主张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是一个积极“能动者”的康德的批判主体观,再到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结构,在这种动态的发展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达到融合统一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主体观的演进,从而展现了一条认识主体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的认识和认识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认识和认识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两个常被忽视的根本性问题。维也纳学派认为知识性认知才是认识论所探讨的认识,而摒除了直观体验,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阐明了认识的主体不是个体、个人,而是人类总体。只有立足于人类认识的总体,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否则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对主体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有这样一种看法,主张“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认识也不是客体结构的性质在人脑的反映;相反,主体是积极、能动的存在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进行改造和选择的结果,选择是引起认识之根源”。鉴于这种认识,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抛弃反映论,以新的定义取而代之,即“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对此看法自己觉得难以认同,并就这一问题,略谈个人浅薄之见,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17.
按人们目前对文明的普遍看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据此,我们可以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在认识生态,适应生态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教育,当前流行的说法之一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有人说“教师是主体,则很可能被认为不够“时代”!到底谁是主体?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何呢?这是涉及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人类发展史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也改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史。那么,谁去认识、谁去实践呢?自然是人去认识,人去实践,这就需要明确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平等的条件陈开颜我们是把平等权利及观念作为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来认识的。但是,平等是由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所谓社会条件,是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历史水平。所谓自然条件,是指人类天赋共同的生物性,它赋于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西方伦理学界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争论双方围绕道德主体的范围和自然的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辩。人类中心主义墨守传统伦理观念,认为道德主体只局限于人。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主体还应当包括自然,它试图通过强调种际平等,把道德关怀范围扩大至非人类存在物,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通过分析、比较生态伦理学各派的主张,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清醒认识:首先,人类要尊重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其次,应恰当处理生态系统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最后,人类还必须对自身的认识偏见时刻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