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演化为农民革命的工具。这种情况借宗教以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做法,在太平天国前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所主张的世界观,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纪律规定,在根本上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2.
如所周知,教育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而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定义:教育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该书又说:“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①这里说得很明确,教育作为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3.
艺术和宗教几乎是同样古老,而且长期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出激烈地对抗和不相容,但同时又紧密而恒久地纠葛在一起.这种现象是令人迷惑费解的,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它们联系的共同基础似乎是:①宗教和艺术都植根于人类的情感生活;②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的基础都在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③宗教和艺术的情感体验都具有超我超物、超越物我矛盾的特征.但是,可否因此断定宗教情感与艺术情感以及宗教和艺术就是一回事呢?显然不是的.这里,试将它们的情感本质的根本区别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寻求和探讨原始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研究人类社会意识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世界上各种原始宗教资料和我国现存的原始宗教及其文化现象的分析,对原始宗教的基本范畴、崇拜类型、发展形态、演变规律及其文化的再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简论中国宗教的相尊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宗教向来是同政治分开的,中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国长期统一的历史环境,使各种宗教形成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宗教文化有关联和重要影响,使中国宗教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信教的和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和政府制定和实行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宗教除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五性”外,还存在相尊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不是宗教?儒、道、佛三教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共融的信仰形式?这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现代性"问题是我们开展华人宗教研究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通过对"中国无宗教"、"儒家非宗教"陈说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充满了各种"宗教性",置汉族人的宗教生活于不顾,试图说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或者说改造出一个现代"精神文明"体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五四"后学者按西方基督宗教的定义,提出的"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的说法需要反省。中国宗教虽然在教义、教会等形式上不如西方亚伯拉罕宗教那样突出,但在祭祀、庙会、法会等形式上却更胜一筹。中国近代传统的历史研究,包括思想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地方史,甚至经济史中都有很多宗教课题的研究。目前的宗教研究亟须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即将"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分儒、道、佛,结合文、史、哲,兼及社、法、经等多学科,建立一门真正独立的"宗教学",对"中国宗教"加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离不开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又不等于文章。客观世界必须与主观世界发生关系才有产生文章的可能。可能不是必然,必然也未必都是好文章。比如“秋夜”,多少人想写写不出,多少人写过,却写不好。可是鲁迅识见秋夜,写出佳作《秋夜》,抨击黑暗,歌颂反抗,呼唤光明。写文章要善于思维,富于想象,激发灵感,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以心性为创作之源,重在表现主体心灵的独特感受并凸现主体精神。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次大胆实践。是主体心灵在苦闷压抑中寻求超越的结果。在捕捉意象、驾驭和组合意象及炼词方面均体现其重心性之特色,为唐诗艺术开辟新径提供了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已经有 1 0 0年的历史了 ,经由王国维、鲁迅、朱光潜等国学大师 ,这门学科逐渐成熟起来。尽管历史的劫难使这一学科停滞了近 50年的时间 ,但是 ,到了新时期 ,历史的厚爱 ,又使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呈现出了交相辉映、硕果累累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文艺欣赏活动的认识,同样受着一般认识论格局的拘束,没有真正把握文艺欣赏活动的特质,存在很大片面性,把文艺欣赏这一十分复杂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创造活动简单化了。西方现代美学文艺学发展到3—50年代,在“移情说”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了对欣赏者的作用的研究,把文艺作品放在欣赏过程中来考察,把欣赏过程中实际存在(发生)的对象与原作品(文本)加以区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物质性。但是,生产力不是纯粹自然的力量,而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又具有主体性。生产力是客观物质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这五大宗教的经典和教义中,蕴含着深邃的自然保护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自然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政府行为层面,要从更为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要发挥宗教的作用,对自然生态要进行观念保护,做到自然保护的外在他律和内在自觉的结合,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宗教与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在研究问题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有根本不同。从人类知识的确实性与完备性不相容的视角看,科学与宗教有着相反的选择:科学在坚守高度的确实性理想的同时,在不断地牺牲着完备性;而宗教对完备性的坚守,又是以牺牲确实性为代价。然而,在对确实性与完备性两全理想的追求中,科学与宗教又有着相似的或相同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简论屯垦戍边主体的多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屯垦戍边的主体是指“谁在戍边”。自古以来各朝历代为了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在广袤辽阔、穷山荒漠、人口稀少的边疆派兵镇守,但途远难厚资,往返极苦役,鞭长莫及而屡乱。西汉后,由兵击而安,时安而退,退后又劫转为屯垦久驻,亦兵亦民,劳武结合,以劳养武,战时拿枪,平时拿镐,成为永不换防、永不退役的安全屏障,被称为“千古之良策”。解放后,国家从长治久安、发展边疆民族经济的战略高度,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地转业,以军政一体、兵民一体、政社一体执行屯垦戍边的伟大战略使命,以屯垦、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戍边稳内为目…  相似文献   

16.
对于宗教问题有过很多争论。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就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即,作为古代社会的人类由于自身能力还不可能达到认识与征服自然的程度因而不得不向自然俯首膜拜的一种行为,古代宗教信仰迷信充滞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仅对人类的心理、文化生活也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及影响。因此,要学习和研究古代史,对于古代社会的宗教,我们就非要加以探究不可。实际上,随着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对古代社会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就会看到,有关古代社会宗教问题的研究的必要性也就日趋显要。举个例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6,(3):138-143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的济世精神和宗教情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唐的概念有宽泛和狭隘的划分方法,本文的中唐是指唐德宗贞元年间到穆宗长庆末年这一阶段(785~824),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一个新进进士集团在一系列的政治变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治变革的同时,哲学文学变革的思潮也随之而来,使唐代诗坛再度繁盛。这一时...  相似文献   

19.
在文艺消费场域中,不同的层面、系统和参照系对消费主体性起着不同程度的建构作用,是导致消费主体复数性和游移性的客观因素;另外,处于消费场域中的主体,在与不同消费层面、系统和参照系相迎合的同时,表征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和自我建构性,是消费主体复数性和游移性形成的主观因素。在二者对话、互动的影响体系中,对消费者主体性的把握,不仅是研究消费场域的极佳视角,也是研究文艺生产、文艺消费的绝好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胜利地经历了艰难曲折、英勇奋斗的七十年。在这七十年中,党始终把文艺事业作为整个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文艺为人民做出了重要的巨大的贡献。回顾革命文艺成长和发展的战斗历程,我们更加坚信:只有坚持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更快地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