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王学以良知说为其主干。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既以“理”为内容,又具有“吾心”的形式,它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吾心)的合一。理作为良知(主体意识)的普遍性规定,既是指封建的义理(天理),又兼有一般的理智之意,而作为个体性规定的吾心,则主要与主体的意志、情感等相联系。这样,良知在其展开过程中,即逻辑地涉及到了意志与理智的关系。志(意志)知(理智)之辨,构成了王学的重要主题,而后者又在理论上与道德行为中的自愿原则与自觉原则等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王学本身的演变及近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多年来,王学的研究者虽然对良知本身作了种种细致的分析,但却未能进一步考察良知说在志知之辨中的逻辑展开,这就多少妨碍了对王学的深入把握。本文拟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志知之辨的角度,对王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以中西哲学的冲撞与融合为其历史特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在为独立自强的政治方案作论证或构筑其思辩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将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频频地向传统思想回顾,而在后者之中,王学又以其不同于正统理学的独特面目,受到了特别的注重。除了严复等对王学有所批评之外,从魏源到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再到梁漱溟等,几乎无不推崇王学。可以说,王学在近代形成了复兴之势,它与东渐的各种西方思潮彼此交织,对中国近代哲学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制约作用,后者决定了要深入地把握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便不能不对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3.
邵廷寀理学思想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廷寀是清初宗陆王心学的著名学者,尝主持浙江姚江书院,讲授王阳明之学.邵廷寀于理学、史学、经世致用之学无不深究,然其思想主旨却始终坚持王学宗旨,而又善于根据变化的客观形势对王学作一定程度的修正,以"致用"和"力行"的观点重新阐释王学思想,力图纠正王学末流的空疏之弊,使王学在总体退潮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性的回潮.邵廷寀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苦撑风雨飘摇中王学殿堂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4.
王学又称阳明学,在海外(包括日本、欧美),它是一个常论不衰的热门课题,但是在大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王学却久遭冷遇。近年来,这种情况渐有改观,出现了一些颇有份量的王学论著。杨国荣同志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以下简弥《通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通论》是把王学作为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代思潮来加以研究的,而不是仅仅限于王阳明一人的思想。这是《通论》区别于其他王学论著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从王学取代正统理学而崛起于明中叶以来,它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乃至近代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晚明社会意识的演进,到明清之际思想的震荡,再到近代新旧观念的嬗变,王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于清末民初时常评论王学。一方面他认为王学缺少近代科学所体现出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条理性,致使学说内容含混不清、流于空论,体现了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学术的整体缺憾。立宪派受近代日本思潮的影响,多假借王学以立言,章太炎极力揭示、论说"致良知"不足以成为政治判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章太炎又很重视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除了革命道德和激情,革命活动更需要基于熟识历史与现实基础之上的冷静判断,而这恰恰是王学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他在民初重思王学,虽承认其迅捷奋发之绩,但更强调从中国自身传统和现实出发周知民间利病、冷静处理政务的持久之道。  相似文献   

6.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王守仁评传》(匡亚明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以下简称张著或者《评传》。)是张祥浩教授继《唐君毅思想研究》之后推出的儒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全面、历史地展示了王守仁思想的各个侧面,而对王学产生及其衍化的理论思考又构成了全书的重点。王学的形成,也即通常所说的从理学到心学的演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陈来的《有无之境》、杨国荣的《心学之思》均把这一历史的过程视为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视域的内在转换。这无疑是近年来较有生命力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深层的目的则在…  相似文献   

8.
陶清 《江淮论坛》2003,(2):98-102
一自明中叶以降,如日中天的王阳明心学日渐式微。王学式微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应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王学自身的内在逻辑矛盾,一言以蔽之曰:本体和功夫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展开和外化,直接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王门后学的分化及其末流之弊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学则”和“教法”的层面上看,悖弃儒学传统的“以心言性”之性学和修养心性之实践,乃是当时宗孔孟之道、严儒释之辨的儒家学者所痛心疾首、辩难不已的。而揭示王学自身内在的逻辑矛盾、抨击王门后学的末流之弊,当以东林学…  相似文献   

9.
从泰州学派看吴承恩的创作思想周利生十六世纪上半叶,当王阳明的“心学”风靡全国之时,在江淮一带出现了一个与王学有极大差别的泰州学派。该派以王艮(1483—1541)为代表,发展了王阳明哲学中某些反道学的积极思想,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与王学根本对立的新创见。...  相似文献   

10.
<正> 明代黄绾(1480—1554年),浙江黄岩县人,字宗贤,号久庵、石龙,是王阳明、湛甘泉的挚友,后崇信王学,在阳明门下,执弟子礼,与后起的王龙溪(畿)、钱德洪同为王门高弟。对于黄绾的思想,容肇祖先生在40年代著文称氏早年尊崇王学,但他晚年“转变了”,在王学营垒中,他第一个起来“不留余地”地反对王学,并早在明末顾、黄、王以前,在黄绾那里就有了启蒙思想。(《浙东黄绾思想》,载《燕京学报》第27期,1940年6月)自此以后,一些论者相沿此说,竞相拔高,以至时下又把黄绾列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提倡经世致用的启蒙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