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评论有三种基本的类型:一般影评、专业影评和深度影评。深度影评一般讨论影片的文化和社会问题。围绕张艺谋、陈凯歌影片出现的深度影评(以发表在《文艺研究》和《当代电影》上的三篇文章为例)忽略了“代沟”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断裂,因而未对这些影片的社会文化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1933—1935年,中国电影界出现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软"、"硬"电影之争。这次论争在左翼电影批评家与软性电影论者之间展开,涉及到电影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艺术性与倾向性、批评的基准等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政治立场、文学与艺术观念以及电影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场论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左翼电影理论与批评、软性电影理论与批评、左翼文艺理论及新感觉派的文艺观都提供了有力的参照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电影生产的角度看,《春蚕》与电影人的左翼意识形态宣传策略之间存在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影片以同名左翼小说《春蚕》为改编对象,其题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照应,且作者茅盾因《子夜》的出版备受认可,加上导演程步高实地考察养蚕过程,增强了电影的科学性和可观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票房数量,从而扩大了宣传范围。在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夏衍有意地增强了革命话语色彩,以达到宣传左翼思想的目的。此外,左翼电影人还建立起电影的批评阵地,与刘呐鸥等人进行“软硬电影”笔战,更加扩大了《春蚕》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初级形态,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现实,社会心理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及其文学作品至关重要。荣获奥斯卡奖项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呈现出诸多群体共有的社会心理。通过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视角研究该影片,从物质条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三方面分析电影中的社会心理及其成因,有利于挖掘其所反映的韩国社会现实。同时,借助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研究理清作品反映的意识形态,以期获得对于作品和韩国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虽然影片批评了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现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但并没有将批判进行到底,存在资本主义虚假幻想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该作品从而不经意地成为它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寻了1930年代发生的“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主客观因素,认为“左翼电影文化运动”首先是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当头的必然事件;其次是中国共产党谋求文化领导权的政治需要;再次是左翼知识分子实现社会革命理想的艺术实践.因此,本文认为尽管“左翼电影文化运动”有一些过激偏向,但即使是“去意识形态化”批评也无法否认“左翼电影文化运动”的历史合理性.这对于政治与艺术关系的认识,对中国电影文化现状的思考都是有重要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左翼电影出现于1932年,到1935年,其最高代表作品《风云儿女》表明,中国左翼电影已经从整体上融宣传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影片在都市意识和电影市场意识规范下的叙事策略,既是出品方电通影片公司的制片路线从左翼电影向新市民电影转化的基础,也是一年之后新市民电影全面取代左翼电影成为唯一的中国主流电影的开始,而二者间内在的文化逻辑关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中国的电影理论界至今还介绍和理解得不够,甚至有人盲目排斥,视而不见,如果我们采取理性客观的态度,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合理的新颖的东西,并且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启迪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介绍了西方当代电影批评理论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批评和女权主义电影理论,这些理论早在六、七十年代已风行于西方,正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今的电影批评中,而且仍在发展深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国 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以及法国的意识形态批判电影理论的初始情结标明了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的形成及其相互融会的发展趋向。当西方理论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也应不失时机地向西方理论靠拢以争取理论融汇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电影论坛》是香港“光复”时期重新起步的电影批评的最重要期刊阵地,建构出囊括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诸多国家的批评视野,并在南来文人“中原心态”和国族意识的观念下,着重对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电影问题展开一系列批评,其中呈现出四种电影批评观念,并在杂语共陈与此消彼长中显露总体上的渐进式偏左路线,由此迈出“光复”时期香港左派期刊影评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产生的先后为序 ,对电影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电影叙事学、电影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五大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现代电影理论流派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 ,注重理论的实证和递进关系 ,力求清晰地描述现代电影理论逐渐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向电影文化学发展的轨迹 ,揭示这种发展对电影理论成为较为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