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  浏泓 《现代妇女》2008,(3):26-26
我待她最好,她对我最凶。十岁刚出头的小人儿,敢对我发脾气,可以提一箩筐要求,倘若一时没有满足她,就与我分道扬镳,不欢而散。常常弄得我很伤心,觉得上辈子欠了她。我得承认,我这个作家母亲和天下所有母亲无二样,希望她争分夺秒学习,希望她出类拔萃,希望父母优秀的基因在她身上遗传。做过教师的经历使我甚至比其他母亲的要求更苛刻,愿望更迫切。  相似文献   

2.
儿子的孝心     
儿子的孝心“军伟,你寄回来的505神功元气袋,我用后不长时间就起作用,现在我身体好多了,没有想到这个红布袋能治好我多年的病,真是好东西啊!”我含着兴奋的泪读母亲的信。母亲为了拉扯我们弟兄两个,拼命地于活,早起晚睡,岁月磨白了她的秀发,也使她积劳成疾,...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的爱     
冬雨 《当代老年》2007,(11):12-12
有一天,一位母亲向我抱怨她的女儿,说女儿不够体贴她,对她很冷漠,她伤心透了。我安慰她说:我觉得她很记挂你呢,每次出差,好像她都给您买这买那,我对自己母亲就没有做到这样呢。想不到阿姨竟然说:她那是内疚,就用东西来打发我,就像有些所谓成功的父母,不花时间和心思好好陪伴孩子,把孩子送到昂贵的寄宿学校,给孩子买各种奢侈品,孩子其实需要真正的爱。老人也一样,我有钱,我什么都不缺,就缺女儿心里对我的爱,非物质的爱。  相似文献   

4.
匡峻 《老年人》2008,(9):30-31
我是个不幸的孩子,才一岁,正值壮年的父亲就丢下我们兄妹四人和母亲去了天堂。 父亲上山时,有人就说:“可怜这次出殡回来,只怕这个家也就散了!”散了吗?没有。虽然家里突然失去了顶梁柱,但我们还有母亲!她用赢弱的身躯把家顶了起来。由于家里孩子多,母亲身体又不好,当时一些好心人劝母亲,让她送走一二个孩子给别人去养,减轻一下身上的担子。母亲舍不得,她说:“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即使讨米也不能送人。”  相似文献   

5.
念慈母     
袁光明 《老年人》2009,(1):25-25
母亲离开人世已经30年了。但在我的心中,她的音容笑貌,始终没有淡忘。 母亲没有名字,邻居都叫她“五婶”或“五娭毑”,偶尔有要写她名字的时候,一个“袁何氏”便是尊称。  相似文献   

6.
穷家难舍     
母亲刚被我接进城里住了两天,使老是叨念着要回乡下去。母亲要回乡下的理由十分简单:在城里住不惯。母亲一辈子为我们、为生计而长年累月地操劳奔波,从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从没享过一天清福。我的内心充满歉疚,总觉得太对不住母亲。我这一生,欠她的太多太多。把她接进城来,本想让她清情闹闹地安度晚年,也好让我尽尽做儿子的孝道。可母亲刚刚进城,便又闹着要回乡下。这让我心里十分难受,极力进行劝阻和挽留。可母亲仿佛是铁了心似的,一定要我把她送回老家。拗不过母亲,我只好开车将她又送回了乡下。在那间母亲任了大半辈子的…  相似文献   

7.
一叶 《老年人》2014,(9):25-25
正人人都有母亲,可是我的母亲不一般,她一生受苦受难,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母亲死得早,也死得突然,让我心底烙下了悲伤印记,几十年都无法抹去。母亲身材高大,可脚长不到三寸,这是外婆给她的摧残,也是旧社会给她的摧残。母亲告诉我,在她身体正发育时,外婆由于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不顾她的死活,用一条裹脚布把她的双脚残忍地裹起来,直到  相似文献   

8.
《伴侣(A版)》2016,(4):61-61
母亲晕车严重,因而长年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考虑到她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孤单寂寞,我也常常邀约:来城里住吧,看看风景。但母亲总是以晕车为由推脱,所以我结婚快十年了,母亲也没有来过城里一次,她不知道她心爱的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母亲在医生的推荐下带着女儿真真(化名)来到我们长沙心翼会所,我接待了她们娘儿俩。年过40的真真看上去只有50岁出头,大大的眼睛虽然明亮,却有些呆滞,低着头不讲一句话。母亲讲述了真真患病的经历:20多年前,真真还在读高中时,成绩一直优异的她在一次考试中失误,自尊心极强的她受到了刺激。当时,真真母亲因公常常出国,真真又住寄宿学校,没有人替她分忧,真真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母亲在讲述这些心酸往事时,时不时用手帕擦着眼角,我能体会到一名母亲的心情。我当时是会所厨房部的职员,真真跟我很投缘,于是她成为我一对一的会员,参加厨房部的工作。2010年5月我调到环保接待部工作,真真也要求过来,我们又一起在环保部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10.
爱的纪念日     
颜彦 《老年世界》2006,(16):20-21
母亲没有戒指,没有耳环,什么首饰都没有。每次除夕夜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小心地为母亲斟一杯酒,端给她并且保证来年一定会努力地开车(父亲是一个汽车司机),努力地攒钱,给她买一条金项链。母亲每次都用微笑接受了父亲的承诺,也用微笑接受了下一年里无数个意料之外的起起伏伏和升升落落。  相似文献   

11.
无私的母亲     
蓝苑菘 《金色年华》2009,(10):43-44
我的母亲叫麻爱亨,与新中国同龄,是一个很含蓄很古板很传统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县图书馆馆员,没有多大的成就,只有尽她所能做的事;作为母亲,虽然我觉得不很如意,但至少她及格了。作为儿媳妇,她孝敬爷爷、奶奶;尤其是她22年如一日义务赡养蒙秉华大爷的事迹,更令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12.
康逊 《现代交际》2009,(5):44-45
我16岁那年,出落成跟母亲一样妖娆的女子。 女人的美貌是资源,母亲常常告诉我这样的话。我吃的每一口饭,穿的每一寸衣,都是她用身体换来的,我懂事起,就记得她化着浓艳的妆,经常整夜整夜地将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出去鬼混。她给了我美貌的资源,但她也让我从小学会了面对黑暗与孤独。  相似文献   

13.
接到她的电话,我愕然。她说:“惠明,家里农活忙完了,我想去你那里住一段时间,帮你带带小宝……”她并不知道,军子离世前一个月,我们已经离婚了。也就是说,作为军子的母亲,她跟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相似文献   

14.
正1女儿还没有生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试探我:安安,让你姐姐给你看孩子好不好,她没有工作,还要供女儿读书……我一口将母亲的话否决掉:她缺钱我可以借给她,姐姐给妹  相似文献   

15.
公交车上,我多么不想看到有老人站到我座位旁边来检验我的道德。然而,还是有一位老人站到了我身边。我70岁的母亲也曾这样站到了一位姑娘的座位旁,姑娘连眼皮都没有抬。母亲就扶靠在姑娘身后的座椅背上,我在母亲身边一只手拽着吊环,腾出另一只手半搀扶着她,一直坚持到终点,姑娘始终没有抬起眼皮。  相似文献   

16.
细节温暖     
因为我写过我最爱吃母亲包的酸菜饺子,朋友便恳求我带她到乡下我的老家去。坐在乡下母亲的土炕上,当然不止有饺子,还有母亲那特有的话语,特有的关怀方式。朋友感慨万分,羡慕我有一个乡村的母亲,一个有人间烟火味儿的母亲。她的母亲是知识分子,日常跟她讲话包括共进...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书     
王涛 《老年世界》2007,(21):10-10
母亲爱书。很小的时候,她就教我包书,那时我还没上学。母亲包书很用心,虽然用的是旧报纸或是陈年的挂历,但是包出的书总是那么平整。  相似文献   

18.
张镇远 《老年世界》2013,(24):25-26
1966年冬天,张玉远的母亲病了,她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家里没有一点粮食了。母亲用微弱的声音说:“玉远,没有钱,不要给娘看病了。”停了一会儿。母亲又说:“娘想吃——面——条,想吃——面条。”  相似文献   

19.
放飞的爱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1966年出生,5岁失去父亲。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在中学教书的母亲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强地挑起了家庭和工作的双重重担,给我有爱和温暖陪伴的童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是在她的培育下慢慢形成,并目也得到了磨练。在我年少负笈远行的路途上,母亲的爱和注视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保红 《老年世界》2013,(13):13-13
四姨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小母亲3岁。她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她那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人见人爱。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个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四姨心地善良,她常常把自己穿半旧的衣衫,送给衣不遮体的乞丐,也常常把到嘴的饭菜,送给那些孩子多、吃不饱的母亲,她知道:孩子嗷嗷待哺,母亲吃不饱,哪来的奶水呀。母亲生下我第二天,我还未吃上奶水,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没有办法,爸爸不能瞅着我活活饿死,就把我送到外婆家,计划把我送人,这样,也好留下一条性命。四姨知道了要把我送人,说什么也不让。外婆气急了,用手和四姨比划着:“不送人,你养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