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一词有多种所指,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方式、性质和作用,因此,当代心灵哲学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笼统谈论意识进而建立统一的意识理论.查默斯等人从诸多子问题中发现的"困难问题"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起激烈争论,这使得科学主义几乎定于一尊的心灵哲学大观园又沸腾起来.在缤纷多彩的意识理论中,"新二元论"就是其中一支特别引人注目的劲旅,它从哲学、科学和逻辑等方面回应"困难问题"的同时,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不能漠视的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发动了突破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基本结论,但是对其哲学革命的发生路径和方式却是众说纷纭.吴晓明教授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基础入手,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性质问题,并将全部现代形而上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指证为通过主体性之被规定的"意识的内在性";马克思对意识内在性的瓦解过程,正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过程.对于吴晓明教授指称的马克思贯穿并瓦解"意识内在性",郝亿春先生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哲学中的"意识的内在性"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商榷.然而在笔者看来,郝先生对马克思哲学革命与意识内在性问题之关联的理解存在诸多谬误.由此,笔者特撰本文与郝先生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影响清帝国统治阶层疆域边界意识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清帝国在北方与俄罗斯进行边界争夺,后经谈判勘界,刺激清帝国统治阶层清晰的"北部边界"观念形成;二、在清帝国南部及西南部,由于与历属中央王朝的"藩属国"接壤,在传统"天下-王土"观念影响支配下,清帝国没有明晰的南部和西南边界观念.传统"王土"观念在中国历代统治阶层思想中根深蒂固,它无助于中国在走向近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过程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捍卫国家疆域和领土的完整.  相似文献   

5.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6.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7.
面对海德格尔有关马克思哲学之为形而上学的曲解,吴晓明先生正确地指出马克思终结了形而上学.然而吴先生所依据的两个前提有失妥帖:其一,将意识的内在性作为近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源于海德格尔对"意识内在性"的误识与错失,作为心灵或灵魂现象的内在意识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其二,马克思哲学并未贯穿和瓦解意识的内在性,相反,内在意识构成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和维度.借助马克思哲学中饱含意识的"真实个人",可以克服当今五花八门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5):63-69
"哲学是什么"作为哲学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本身是无定论的。但是,哲学的无定论并非"无定性"或"无解论"。哲学不仅是可定义的,而且在其众多的定义中存在相对的共识。从辩证的观点看,"哲学是什么"既是不确性的又是确定的,既是多维的又是一维的,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将其割裂开来必然导致不可知论或独断论。  相似文献   

9.
"开放意识"贯穿于俄罗斯哲学的始终,具体体现为乐于亲近与热衷吸取西方的哲学文化。从近代俄罗斯哲学的"从向往到开门",到苏联哲学的"从闭门到开窗",再到当代俄罗斯哲学的"从热捧到理性",具有"开放意识"的俄罗斯哲学,经历了螺旋式的曲折历程。它为全球化时代下的今日各国哲学,认识和处理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交往与交流中吸取域外哲学文化的理论资源,增强本国哲学的理论弹性和修补能力,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形而上学维度的革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前相比,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在维度上的重要革新主要表现在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转折:一是从意识哲学转向逻辑哲学,二是从知性逻辑转向理性逻辑,三是从实体理性转向生命理性。这三个转折使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摆脱了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困扰,成为理念在其辩证发展中自身证明和自身证成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具有了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既是艺术美的载体,又是哲学意识的诗性阐说.它们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儒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张势、佛禅观照世界的圆融与哲思、道家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以及"兴于诗"的"诗兴"精神,呈现了一种理性精神空间,折射了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哲学始终对其研究纲领的建立和修正起着不可或缺的奠基、审查和批判作用,推进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同时,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不断引起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广泛而深刻的争论,不仅催生了物理主义和新二元论的多种哲学形态,自然主义哲学、自然化现象学、神经伦理学、实验哲学等方向也应运而生,对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框架、研究的问题域和研究方法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哲学在解决"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问题上的各类复杂的冲突形态,彰显了认知科学对哲学构成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高旭国 《江汉论坛》2008,(4):134-137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有两大特征,一是数量剧增、令人惊异;二是大多平庸、佳作寥寥.形成此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欠缺必要的"文学史意识"却是最根本的原因.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若干实际问题看,尊重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和压缩意识的欠缺是最为突出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启缘由,近代哲学家们大多秉持理性主义进步观,推崇理性的至高权威,将理性置于征服自然、规制全新社会秩序的制高点。马克思认为理性背后驱动物质利益追求的资本逻辑才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形成的原动力和根源。经历哲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的不断探索,马克思最终将批判深入至"物质的生活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追求剩余价值与不断扩张的演化趋势和逻辑造成人的自由自觉发展逻辑的断裂,解开了人们异化命运的真正奥秘。马克思自觉意识到资本逻辑的运行存在由基本矛盾导致的内在边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底线、自然资源有限性导致的外在边界,体现了其对资本逻辑批判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的塑造居功至伟.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劣根的批判和反省,胡适认为只有"推到重来"才能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国民.胡适在"文学革命"中,主张用"新国语"来实现国民思想的改造;他还强调,独立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在他看来,塑造新的国民意识,科学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另外,他还特别提出平等对待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可以成为现代国民的先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内知名的青年学者,贺来教授的一大特点在于他内心深处存有一种“形而上学情结”。至少自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贺来教授就一直在进行形而上学的“沉思”和“憧憬”。贺来教授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和超越哲学史上“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怪圈”,力求以新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识拯救“形而上学”。他最近出版的一部力作———《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就以“人的解放”这一“独断论”为个案,通过解构其背后深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及其“元意识”,确立反映人的成熟状态的“边界意识”,而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批判地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入手.从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层面上说明人的本质.批判了意识哲学的抽象性,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了意识哲学革命,"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它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感性活动"原则在存在论根基处所造成的哲学革命的发生,马克思也实际地确立了现象学的哲学立场。如果说现象学的目的意在实现"本质还原",或意在证明在进行反省之前,世界作为一种不可剥夺的呈现始终已经存在,那么在马克思那里,当"感觉"被看做是"感性活动"的前提而不是沉思的器官时,其所谓"感觉意识"就是一种"感性意识",它所呈现的是人与存在的原初关联状态或境域。因此,马克思的现象学乃是感觉意识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9.
陈鹏 《学术探索》2012,(1):156-158
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在从事翻译活动的过程中时刻坚守一条准则,那就是"中间物"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缘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的改造和重建。在译介过程中,因"中间物"意识而直接诱发了译者意识的重现,使得译者可以能动地掌控翻译活动中各个环节,从而实现鲁迅本人通过译作达到改良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面向哲学本身:对“纯粹哲学”的现象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现在分化出了许多部门哲学,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理论"繁殖"能力.哲学和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关于哲学自身的方法论反思则相对被忽视.哲学本身的合法性在部门哲学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无须反思.这种状况使关于"哲学本身"的研究处于一种理论无意识状态.因此,面向哲学本身,研究"哲学作为哲学"的"纯粹哲学"就是当务之急."纯粹哲学"的研究需要各种部门哲学发生"现象学转身",使部门哲学研究关注"哲学本身"的合法性问题.纯粹哲学对各种部门哲学理论进行"现象学悬置",对"哲学本身"进行现象学的追问,使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哲学的"纯粹性"和哲学本身的合法性."纯粹哲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对哲学作为哲学的"哲学本身"进行研究,建构哲学本身独有的"纯粹世界"、特有的"纯粹方法"和哲学研究的"纯粹哲学"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