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收集的轮机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词组为样本,基于英语语言学理论对样本进行归类、总结,从词汇的比喻意义和词性搭配两个方面分析名词性词组的搭配方式,并指出导致搭配多样性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的技术革命在日本”等标题不是主谓结构“名+在+名(处所)”式结构,按“名(处所)”的语义性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名(处所)”不表示具体地域和可感知的空间场所,而表示抽象的含义,如“祖国在我心中”,“心中”不是确指人体某个部位,而是“思想感情里面”的意思。这种“名+在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同形异构词组初探刘宗德古汉语中,有些词组包含着词义相近或相同的词,但语义结构不同.语法关系各异。这称为词组的同形异构。例如同组“众寡”就能形成三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并列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兵法·谋攻》)此处“众寡”意为人多或人少。主谓曹操比于...  相似文献   

4.
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一般词汇,常处在变动之中。古今汉语词汇之间,除了继承的一面,还有发展的一面。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防止以今律古或古今混淆。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的单音词大都变成现代的多音节词。据有关统计,战国时期的作品中,多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只占词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可是在现代白话文中,多音节词巳占到了四分之三。简而言之,多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特别是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者"的词性归属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由这一热点延伸出来的便是"者"字结构中"者"的语法功能问题.由于"者"的词性归属尚未确定,有关其语法功能当然也存在争议.目前,学界对动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已经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对名词性成分后"者"的语法功能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语气助词.笔者认为名词性成分后的"者"既可作结构助词,又可作语气助词,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略论动词前的“为”古汉语中的“为”,当它出现在名词、代词之前时,其词性比较容易鉴别,它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介词,和后面的名词、代词组成动(介)宾词组,充当句子成分。“为”有时也出现在动词之前。这种  相似文献   

7.
引 言 “所”字是个迷人的词。它跟“之”、“者”一样,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繁,对古汉语的句法变化立了大功。“所”字词组是一个司空见惯却又很难琢磨的句法结构。它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古文献《尚书》开始,直到近代都运用着它,并且频率很高。至今在书面语和知识分子口  相似文献   

8.
<正> 语言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虽然语言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因而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被人们察觉。近数十年来,英语同其它许多语言一样,也在发展和变化,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从综合性往分析性逐渐演变。名词广泛用作前置修饰语就是证明,这类用法与日俱增,俯拾即是。1988年10月1日的《纽约时报》一条题为Storm Victims Fault Mexico’s Aid Effort的消息中,名词用作定语连标题在内就有十二处之多。看来,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一些观察与探索,从一个侧面论证现代英语化繁为简的总趋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态名词性谓语现象进行研究,归纳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五种主要形式;并提出名词的游移半径和谓语结构槽等新概念,对出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开阔非常态名词性谓语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法语是一种变形语言,动词变位成为诸多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而名词句则省去了动词变位的麻烦,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与动词句相比,名词句的使用更依赖交际背景,并且因为缺少动词,名词句在表意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使用名词句必须考虑具体的交际环境,且不能滥用.  相似文献   

11.
名词性从句是高考考查的三大从句之一,它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考中对名词性从句的考查也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名词性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界定名词性成语,分析其语法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试论古汉语中的名词作补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作补语是古汉语名词用法的一个特点 ,它和介宾词组作补语有时相通 ,但不是介宾词组作补语的省略形式 ,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补语形式 ,在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植物名中的同名异实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尔雅>、<说文>中更是大量地记载了草木虫鱼鸟兽同名异实之例.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或状同形似,或颜色相近,或事理相类.古汉语植物名同名异实还表现出"同种同名"、"种属同名"、"同科同名"甚至"草木同名".这一现象的产生则与人们早期的分类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结构助词“者”与动词、形容词、数词及动词性词组结合,可以表示……的人或事物,在这种结构中,“者”具有指代作用。有些语法著作把它称作特指代词。“者”的指代作用虚化,成为语气助词,有时用在句中,有时用在句末,表达各种语气。本文讨论语气助词“者”用在名词(词组)后的格式,着重辨析在“所……者”中“者”的语法性能,对古汉语语法学界比较流行的一些看法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汉语中偏指之“相”的词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表偏指的“相”是副词,具有称代作用。本文认为表偏指的“相”应为代词。因为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应该根据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表偏指的“相”的语法意义是起指代作用,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根据语言学中的递差理论,表偏指之“相”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由副词向代词的过渡,因此,把表偏指之“相”看作代词,比看作副词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人体隐喻以其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牢固地确立了它在英语使用中的重要地位。名词性人体隐喻化认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经过英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折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因为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人们一旦习得了这种语言,也就把其中包含一切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溶进了自己的思想行为之中。因此,英汉两个民族在通过人体隐喻机制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时,便对世界做出了不同的切割和处理,使世界呈现出多样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名词性同语含意的认知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同语是言语交际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它看似一个毫无意义的形式,却蕴含了复杂的意义内容。其隐含意义是可以推导的,而且这种含意的产生表明了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其推导机制可以用心理认知的一些概念理论来加以阐释,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喻映射、范畴化以及心理空间映射。  相似文献   

20.
对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引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阐明对同义反复语的理解既需要常规知识,又需要依靠语境。同义反复语的含意是可以推导的,其推导机制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来加以阐释。同义反复语的理解需要运用转喻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