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与文化的天然关系,决定了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必然联系。如果文学的情感性、想象性和形象性突破了已有文化的规范,恰恰是文学价值的高度体现,甚至会成为某种时代的文化标高。“文化研究”无疑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只有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关注创造性这一文化深层次方面的内容,才能在更高的视域中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20世纪初文学研究“向内转”的趋势,对文学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导向,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更是成为文论研究界的常青树,作为文学研究分支学科的比较文学之“文学性”,也在日益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具备更加丰富的学术内涵,为比较文学学科开拓更为多元和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但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坚守“文学性”立场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否则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探讨在某种程度上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崛起对文学研究的范式和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它的实践性品格、政治性旨趣、开放性精神和批判性特征使文学研究抛弃了那种过于狭窄和精细的文本研究范式,越来越重视在广阔的文化语境下考察文学的构成和意义,从而使文学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更加有理性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并不矛盾,但是它们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文学性概念的复杂性造成了研究者对之进行定义的莫衷一是,其实每一种定义都是对文学性某种意义上的丰富与发展,都是一种知识生产过程。对文学性的论争其实掩盖了两种研究范式的差异,即把文学性作为研究非文学领域的工具还是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知识生产式的研究。文化研究无疑为这种混淆提供了引子。但同时,文化研究为文学性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与视角。文学作品文学性研究的知识生产恰恰为非文学领域文学性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换中的文学性研究》一书全面探究了西方文学性概念在20世纪西方文论从语言学范式、现象学范式、修辞学范式到文化学范式的转换中呈现出来的不同内涵,阐明了文学性内涵的范式确定性和理论决定性特征,呈现出理论广度和深度兼具、研究内容新颖、立场观点创新和富于理论建构启发性等特征,对新世纪文学性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影响相对减弱,而对报告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模糊也正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报告文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存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作品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内涵和价值上,报告文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闻、报告或论文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对我国文艺理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影响很深,但其重大缺陷是将文学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割裂开来,也偏离了西方美学和文学研究传统的精华。维科是“美学科学的发现者”,他的“新科学”所关注的正是文学中思想的独特性。巴赫金认为,文学中思想的形式和类型问题“迄今为止几乎完全没有研究清楚”,还是空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内涵就是思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掘文学中的源发性思想。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研究,二是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网络文学是什么时,就过早地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这两种误区的产生都和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学时过分关注那些虽然发表在网络上,但也完全可以印刷成纸本的完整的文学作品有关。笔者认为真正能体现网络新媒体特征的网络文学不仅包括这些,更包括那些博客、微博、空间、短信和微信等形式。网络文学是一种间性存在,因而对这种文学形式的研究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学研究方式方法,并改变我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作文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给句式和要点式,还有许多其他命题形式提纲式、给词式、改写式、图表式、看图式、书信写作等等。形式多样,对命题来十分有利,对教学是一种挑战。但有些命题形式可转换成其他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生成一套教学步骤,供从事大学英语作文教与学的师生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我们一直以西方相参照 ,把我们的时代定位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全球化时代、晚期资本主义(美国学者杰姆逊提出 ) ,这是因为我们与西方共时代 ,但我们还有本土经验 ,有我们时代的纵坐标和横坐标。我们的汉文化处在什么状况 ?只有纵横结合才能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宏观语境是当代社会转型 ,这也正是当代文化研究最为必然的理论问题与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成因主要在于文化环境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引发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要求.古典文学从精神内涵、思维方式、表述方武、功能等方面已不适应新文化的建设.这一变革因吸收西方文化的能量而完成,因而具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文学变革的新特点,如突变性、激进性、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13.
从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的关系看,文艺学的内部、外部研究也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文化诗学应该包括诗学维度、文化维度、主体性维度,在三者构建的"循环阐释中"构建开放、对话的文艺学学科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反本质主义"是一个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这一策略性应用见证了从自律性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的发展变化。对于这些转变,我们可以在四个方面予以反思:应用的策略性;生成的转换性;解构的博弈性;面对当下的反思性与面对未来的肯定性。  相似文献   

15.
远离母国的文化孤儿们被称为少数族裔.他们辛勤地创作,引领着英语文学的浪潮,推动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面对日益全球化的文学和文化,中国应加强本土文化建设,强调本土视角,确立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做大国的学术,正面引导我国现代世界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转型和翻译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文化转型时期,虽然翻译文学具有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选材更为广泛、自由,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和大众文学发展迅速的显著特点,但创作后继乏人,译作质量不高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创新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文学,必须坚持扬弃式传承,批判式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路径,走综合创新、人才创新和质量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的兴起 ,是继浪漫主义批评之后 ,西方文学理论的又一次转折。这一次转折的产生 ,同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密切相关。从表现转向暗示 ,比喻模糊成象征 ,情感性升华为精神性 ,音乐感的作用由抒情性转换为联想性 ,作品由诗人的产儿独立为一个自足的世界 ,作品的意义由作者赋予变而为就在作品自身 ,摹仿者之成为被摹仿者 ,形式的至上地位 ,这一切便是从浪漫主义文论转变为纯艺术论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化研究的""元理论"的反思,是对于理论思维本身的一种严格的历史化:将思维形式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纳入思维视野,在重新审核与祛除幻象的基础上,使得思维在一种更加真实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重新展开;将作为新的批评理论范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对立起来,这本身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结果。文化研究的理论情境,正是当下文化语境本身的含混与歧义百出,可以将文化研究看做是将反意义、非意义化的文化场域本身赋予意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