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国际格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  相似文献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认识遭遇发展困境,规范性与解释力日渐式微。结合话语情境与时代特征,将其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有助于重新焕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良法之美,而且蕴含了国际法原则。全面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大力弘扬这条优良传统.对于构建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金规则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金规则,以"他者"的存在为前提,构成"我"与"他者"的关系.金规则的核心是公正,其普遍有效性独立于时空限制,因此是永恒的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流传了几千年,为平民百姓、官场人士及学者等各阶层人士所熟识.而且出于各人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各有差异.平民百姓大多强调的是道德修养,以维护自身利益.例如,战乱时期,当一些散兵游勇欲侮辱民家女子时,年长者则斥之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家没有姐妹吗?你家姐妹受侮你愿意吗?”这种质问,对于有良知的大兵,则能起到阻止其兽欲的作用.上层人士则大多用来指点政事,评论时事.例如,某人未掌权时,激烈反对某种政策、政事,当掌权后,他又推行他曾反对过的东西,在野人士则质问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竞选  相似文献   

7.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魏顺光 《江淮论坛》2010,(1):101-106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思想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探究先秦儒家经典文献发现,先秦儒家思想中已经开始重视个体的权利观。中国古代的“人”、“己”观念在很早就已形成,“人”、“己”观念的出现推动了个体观的形成,正因为有了个体观念,在民事法律活动中,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意识。先秦时期“人”、“己”关系较为和谐的统一于儒家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中。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规则体现了对人的尊严、平等、自由等人格利益的尊重,而这些思想原则蕴育了中国古代民事权利的基本元素。同时,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利”思想也是先秦时期民事法律关系实践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赵馥洁 《人文杂志》2003,2(3):41-45
"节欲"是中国传统修养论的基础,儒、墨、道、法都主张节欲.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在于,它通过对主体需要的调适、对评价标准的矫正、对价值取向的引导、对人格价值的升华和对理想社会价值的建构,确立和提升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在物欲横流的现代,"节欲"观仍有其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沈玲玲 《家庭科技》2021,(12):30-31
责任感是基于关爱的高级情感 责任即负责."责"是负责,"任"是任务,责任就是对各方面的任务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所具备的关爱、友善的品质是其情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并由此发展为人的自尊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等.如果一个人的关爱、友善品质得到进一步培植,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使其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态度.人生在世应拥有一颗关爱友善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善好施"."发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如果人与人之间能真正做到"与人为善",生活中就会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正统意识--儒家思想里,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了自己独特的人权因素和传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以人道、"仁爱"待人,"先人后己"、"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蕴含了独特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2.
原忠恕     
《文史哲》2021,(1)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相似文献   

13.
"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这种认识价值表现在金岳霖对"思维三律"的研究中.同时,"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对金岳霖逻辑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他的逻辑观能适用所有的承认强化的排中律和强化的矛盾律的系统.由此,在和其他的逻辑真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穷尽可能"的逻辑真理观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安晋军 《理论界》2010,(7):136-137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忠恕本身内含一个"验证程序",这是针对主观主义的内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儒家忠恕的理论疑点和实践难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它包含两个维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的理论疑点主要体现为主观主义的嫌疑,实际上,实行忠恕也讲求客观认定标准。实行忠恕需设身处地,旨在倡导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普世价值是新全球化时代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精神意义共在,它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其内涵主要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低限度的全球伦理共识,环保、和平、发展价值,正确理解的人道、自由、平等、民主价值,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极价值关怀。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真正实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普世价值的实现道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最高范畴,"道"是统一于世界的一种符号或名称,但无法确切地界定.因此老子"道"论存在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等特征.而由"观"入"道"来剖析"观"之本体认识和审美境界,是拓展老子"道"论的实践方式,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独特地位和意义.通过对《道德经》中"观"在方法论上的洞见探究,来诠释老子哲学中的"观"的本体...  相似文献   

18.
龟兹文明博大精深、恢宏灿烂,她包含有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诸多因素和内容,无论是其宗教、语言、艺术,还是考古、历史、民俗,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多元文明既是互异的,又是趋同的,各种文明中的许多核心内容可以联结相通、可以携手共进,实现文明"话语"间的跨越、理解、尊重、认同.中国文化认为,天下太平的基础在于推己及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操守,提倡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不同文化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对话,通过共同"话语"的寻找,共同题目的回答,共同感受的交流,可以达到融通和共识,促进民族和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共生共立共进共荣.  相似文献   

19.
意愿论将应事者的意愿作为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尊重应事者的意愿,即不强迫应事者,就能保证应事者的利益与交往整体的利益都不减少,则施事行为就不是不道德的,因此,意愿论有助于增进人类福利。由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分别作为一阶规则、二阶规则与三阶规则来使用,分别处理交往中的单个事件、一类事件与规则,这使意愿论具有普遍有效性。意愿论兼具动机论、效果论与规则论之优点,且能规避三者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纯文学"观视野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纯文学"观的确立,使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它使古代文学研究范围纯粹化,使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得到认同.但是,"纯文学"观这种源于西方的现代文学观念虽使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实际发展状况,影响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其阐释话语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