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此烦恼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而有些烦恼真叫烦恼,让你防不胜防,有口难辩。 一次,有事外出。对面办公桌的小王代我收下一封信,他惟恐误事,很巴急的把信交给我妻了。待我回到家,妻怪声怪调叫我一声“大哥”,一面抖开信摊在我面前。写信的是一位女同志,开首便是“大哥你好!”君子  相似文献   

2.
王恩来 《理论界》2008,(3):160-161
上文《君子和而不同》发表后,一位朋友对我说: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命题确实很深邃,但他提出的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的意见,却有些害人害己,不如改为"勿欺也,勿犯之"。尽管我没有认同朋友的意见,却引起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为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是他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紧张充实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4.
曾在电视里看过一个外国冒险游戏节目,搞的就是“弹射升空”“飞车越障”“高空蹦极”之类。留有悬念和容易出彩的地方是,节目邀请的嘉宾事先并不知情,到了地方才明白要参与的冒险游戏是什么。当然,嘉宾可以临阵脱逃,果如此,主持人则李代桃僵,替嘉宾去完成游戏。有一期“高空蹦极”节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头一过,女主持登场,接着请上笑容可掬的嘉宾和他的妻子(我想,这位嘉宾表现一定相当出色)。镜头一闪,直升飞机把健壮的男嘉宾和女主持带到了一条大峡谷上空,全副武装的嘉宾几次试着探身出去(我想,无论如何他会勇敢地跳下…  相似文献   

5.
王恩来 《理论界》2007,(12):116-117
“君子”是孔子着力推崇的人格典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告诫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这虽是对子夏一人的叮嘱,却体现了孔子创教立派的宗旨和人格期许。  相似文献   

6.
李愚 《家庭科技》2010,(10):1-1
有一位老人,自78岁生日起,决定每天抽出1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习欣赏音乐?”他乐呵呵地回答道:“我在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增加乐趣,也为将来如果卧床不起时不至于空耗光阴。”  相似文献   

7.
央视三套热播的《中国好歌曲》节目中,有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歌手王矜霖凭借独一无二的唱功,令观众惊叹不已。节目中,王矜霖自称童年曾是抽动症患者,实际上,他唱歌时某些奇特的发音恰冶是疾病所“赐”。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政治法理与道德伦理为分类标准,对君子与公民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它们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既同调又异调。作者由此驳斥了两种论断。接着,文章论证了君子与公民相结合的两种可能路径:一种是“君子的公民化”,塑造的是“公民式君子”;一种是“公民的君子化”,塑造的是“君子式公民”。其中,后者更符合现代中国的实情。  相似文献   

10.
墨子的“尚贤”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墨子设想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他关于人才学的专论。我们今天研究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墨子“尚贤”思想中体现的人才观。一、墨子尚贤观的主要内容墨子认为以前的所谓“举贤”、“明贤”不是真正的“尚贤使能”,他说:“今天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墨子·尚贤》)王公大人们的“举贤”只是“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墨子明确地认识到,王公大…  相似文献   

11.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来了一位身份有点特殊的男嘉宾,他是一位副乡长。我之所以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他在台上面对24位女嘉宾所做的真情告白。他说,他是一个很顾家的人,孝敬父母,善待妻儿是他做人的底线,如果哪位女嘉宾能与他牵手,他一定会将她照顾得体贴入微,因为一个男人只有先将"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一段尊师佳话,叫做“程门立雪”。北宋时,河南有两位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程领,另一个就是他的兄弟程颐,俗称“二程兄弟”,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当时有位名叫杨时的人,非常仰慕程领的道德文章。有一年,程领到杨时为官之处讲学,正值场时奉命调任,但他宁可辞官不做,坚持要拜在程颢门下。杨时向程颢请教了许多问题,获益非浅,当他离去时,程领目送着他并对旁人说:“我的学术后继有人”。四年之后,程颢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这时的杨时,已经是40岁的人了。一天中午,他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需…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邹文生陶渊明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在当彭泽令时,浔阳郡督邮来彭泽县督察,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于是,当天就解去印绶,辞官回家了。对“五斗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电话反诈骗     
佚名 《家庭科技》2009,(11):7-7
前几天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南方口音,上来就直呼我的名字。 “王总啊,你好啊!” “你是谁呀?” “你的老朋友啊。” “谁呀?” “广东的老朋友啊!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你是?”“哎呀,王总你贵人多忘事啊。再听听,听出我是谁了吗?” 我想想有点不对劲,可能是骗子,如果我把对方的声音认做某个老朋友,对方就会想办法讲故事骗钱了。 该死的骗子,看我怎么收拾他!我说:“你是广东的老张吧?”  相似文献   

15.
给我一杯     
果萱 《家庭科技》2008,(11):9-9
有一位朋友说话非常直接,常常得罪别人。我私下对他说:“你做事能力很强,你说的那些都没有错。可是,你应该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时候可以把话说得婉转一点儿,对你或对别人都有好处。”可是直肠子的他却回答说:“从小我的个性就是这样,要改是不可能的,了解我的人,都会明白我没有恶意。”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重在理想人格的培养。《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也包括其他一些人,但为数不多)的对话录,其间的谈话可以说大都是围绕着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展开的。这个按照孔子人格理想所应成为的人,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各有那些品质特征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孔子人格理想的模式问题。 首先,是所谓“圣人”。“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说他看不到圣人,能看到君子就心满意足了。可见,圣人是他所理想的人格,这种人在人格分层上比君子高,他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因而是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7.
寇宗基 《晋阳学刊》2003,(2):105-106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所谓名言,从古至今,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年,现在还常常被引用,践行此言者被视为有正确价值观的表现。据笔者了解,很多专家查考历史文献,并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由来,只能认为它不过是一句口头流传的熟语而已。笔者进一步发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言中“爱财”与“取之”重点强调的都是“财”,虽涉及到“取之有道”的说法,但是,爱财与取财之道二者没有联系,爱财者取财是否有道不能保证。二是“爱财”与“君子”的内涵不相符合,爱财者未必一定是君子。这都是人所共知的。因此,我认为应倡导“君子爱…  相似文献   

18.
涂可国 《东岳论丛》2024,(1):165-173+192
荀子就君子的内涵、构成、形态、特点、表征、地位、准则、境界、情感、工夫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了“君子之学”和“君子之道”这两个核心理念,使之贯穿始终。就君子的本质规定而言,荀子言传的“君子”的含义包括三方面,即作为多才广识的君子(才)、作为地位显贵的君子(“位”)和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德”)。就君子的道德品性而言,荀子主要强调君子从公、君子贵当、君子爱人、君子中庸和君子致诚五种意蕴。就君子的价值追求而言,荀子更为彰显君子以“善”为标志符号的道德价值追求,极力倡导君子尚道、积善和必辩。就君子的地位作用而言,荀子大致从君子治百事、君子理天地两个层面加以阐释。就君子的自我修养而言,荀子着力阐发了君子的为学和修身两种修养之道。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20.
品德是金     
有个人想成为大富翁,便到上帝那儿乞求。上帝一时心热,便给了他一篮子品德。那个人苦恼地说:上帝呀,我要的是金钱呀!上帝说:没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因为品德能使你换来金钱呀!那人不解地回到人间,广泛散布上帝给他的东西。几年后,他果然成为一位大富翁。 一家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家具,在发给广州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