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一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始终是各级政府领导特别关心的大事.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不足而心里发慌.但是近几年来,持续出现的"卖粮难"不断困扰着决策者,粮食部门反映,"现在是克服困难收粮食,收了粮食更困难."产粮区的父母官说:"过去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手中粮多心里发愁."生产粮食的农民说:"打出来的粮食卖不掉,上面为啥一个劲地要我们种粮食".全国到处都在叫涨库,但是没人敢在粮食生产上改口,究竟如何判断粮食供需现状,如何达到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必须作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不然,它将影响今后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粮食市场发生过两次“买难”和三次“卖难”,每一次“买难”和“卖难”都带来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仅使农民种粮收入预期不稳定,而且也使得国家粮食流通政策出现反复。粮食“买难”与“卖难”问题的交替反复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咎于粮食流通体制,但从理论到实际情况看,无论是“买难”还是“卖难”,都是供求失  相似文献   

3.
正确地认清形势,对于确定对策,做好工作,关系至大。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八千亿斤,当时有的人便认为粮食“过关”了,于是飘飘然,一头脑发热,主张这也要大办,那也要上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1995年粮食减产了7%,有的人又惊慌起来。湖南的情况也类似,1984年粮食产量达到520多亿斤,报上顿时大叫大喊“卖粮难”,仿佛粮食多得不得了。1985年粮食减了二十亿斤,有人不免又心灰意懒。所以正确地认清农村形势,齐心协力,精心指导,让粮食生产再上一层楼,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农业兴则经济兴 ,农村稳则社会稳 ,农民富则国家富 ,这是被社会经济发展反复证明了的一条历史经验。然而在我国实现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的首要条件是粮食生产发展与供给安全 ,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 ,人民的粮食供给安全有保障 ,国家的富强发达和人民的安定团结才有希望和可能。为此 ,不论什么时候 ,我们都必须十分重视粮食的安全与发展问题。  一、粮食安全与生产发展问题的提出  当前 ,我国的粮食连年丰收 ,总产稳定在 4 9亿吨左右 ,人均占有量稳定在 40 0公斤左右 ,市场上普遍出现“卖难” ,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过剩现象 ,似乎不存在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三次农产品“卖难”都是因价格回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超过当时较低水平的有效需求而引起的,是一种低收入水平上的相对过剩。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这次农产品“卖难”,却是因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基础上结构性矛盾加剧而引起的,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而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卖难”必然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产品策略及渠道策略在农产品经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农产品总量供过于求。粮食、棉花全面“过剩”,蔬菜(包括反季节蔬菜)“滞销”,水果“烂市”,鳗鱼、甲鱼等“卖难”,整体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全面形成,从而由过去的“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变为如今的“手中多粮,使人愁肠”。二是农产品品种、质量不能完全适销对路。主要体现为低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这既制约着农民生活的改善,也制约着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投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产销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 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布场化”转轨。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  相似文献   

8.
基于Nerlove模型的中国粮食供给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8~2007年粮食价格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度数据。运用Nerlove模型,对我国粮食供给反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给的长短期价格弹性都较低。即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根据粮食价格的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从而对买粮难和卖粮难的现实形成了放大的效应,不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为此.一方面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让农户能根据粮食价格的信息。积极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粮食补贴政策力度.积极推进农地流转的速度,让农民真正能从种植粮食中获得与外出务工相当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选择理性的粮食政策目标导向尤为重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历来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正因为如此,政府一直将粮食问题放在首位。复杂的粮食问题使得粮食政策头绪繁多,而多方面的政策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如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一系列旨在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供给、搞活粮食流通等政策措施却也伴随着‘卖粮难”、“地区封锁”、“打白条”、“压级压价”、“拒收粮食”等现象的此起彼伏,部分年份的决策失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中国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农业结构调整活动。一年过去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成绩很大,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些地方对农业结构调整缺乏全面地深人理解,过分地强调了调整粮经作物比例,笼统地、过量地提倡优化农产品品质,缺乏政策、财力和技术上的实际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一、从宏观大局辩证地审 视粮食过剩问题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生产新形势下提出的:农业生产连续几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历史上最好水平,部分地区出现粮食过剩,价跌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社会舆…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实行政府统购统销、封闭市场流通的政策,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稳定粮食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局部地区“卖粮难”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等新情况的呈现,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2001年,浙江、广东、海南等省率先放开粮食市场,一方面种植结构调整加快,另一方面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市场空间。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了WTO,粮食产业将走向国际化,人们更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主销区的市场份额占有情况是否会发  相似文献   

12.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改革,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国家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加上长期以来在农业基本建设中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充分发挥了作用,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粮食生产,从1979年到1984年,仅仅六年时间就由3000亿公斤猛增到4073.1亿公斤,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以至于1984年下半年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现象。1985年以后的农业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滑坡”现象,特别是进入1987年,我国农产品普遍短缺,“买粮难”的呼声四起,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日趋紧张,农产品的严重短缺,形响了我国的经济稳定,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卖粮手续费:农民承默着“暗负担”特约通讯员闵政明去年下半年,收农村住户调查现金收支帐时,从农民记帐中发现一笔“上粮手续费”,当时耐人寻思?仔细想想“上粮”二字,即当地农民交售公购粮任务,卖给国家的粮食,也叫“爱国粮”。卖粮还收什么手续费?带着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三次农产品"卖难"都是因价格回升、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超过当时较低水平的有效需求而引起的,是一种低收入水平上的相对过剩.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这次农产品"卖难",却是因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基础上结构性矛盾加剧而引起的,是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而出现的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卖难"必然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安徽的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超过一半,而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又接近一半。因此,粮食对于安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支柱的作用。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粮食生产不可忽视,尤其是优质粮更是如此。“卖粮难”只是地区结构和粮食优劣品种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只要我们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抓好流通,使农民的小生产、农产品的小流通转化为大生产、大流通犤1犦,粮食这个支柱是稳固的。安徽不应较多地削减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粮食文化观,即:“民以食为天”之粮食政治文化观;“农业乃百业之基,粮食乃农业之基”之粮食经济文化观;“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粮食行政文化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之粮食企业文化观;“技术创新为粮食保驾护航”之粮食科技文化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节粮光荣,浪费可耻”之粮食道德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粮食哲学文化观。论述了粮油期刊和粮食文化的关系以及粮油期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国家粮食战略中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冲出粮农低收和粮企亏损危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我国粮食系统出现了粮农收入下降、粮食收储经营企业持续亏损、“卖粮难”等问题 ,致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处于两难之中。如果为了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用政策刺激粮农持续增产和保护粮农利益 ,继续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 ,则粮食收储企业资金负担重 ,压力大 ,亏损持续增加 ,如果撤除保护价收购政策和国家绝对控制粮源的政策 ,一方面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和利益将再度受到损失而影响国家粮食自给安全 ,另一方面粮食收储企业将失掉经营产品依托而扭亏补损再毫无希望 ,使改革处于欲罢不能、欲进不能的进退维谷状态。一、…  相似文献   

18.
质疑以粮为纲农业要提供食品而粮食不完全等同于食品农业经济学家刘振邦认为,应把传统农业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进为现代农业的饲料、粮食、经济作物的混合饲养型三元结构,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产业作用多收100亿斤,就叫卖粮难,少收100亿斤,又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着农产品“卖难”问题,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欧美国家的农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卖难”问题更加凸显。农产品“卖难”,实质就是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欧美国家在扩大农产品需求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农产品“卖难”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计划经济社会还是市场经济社会都存在。但我国的农产品“卖难”不是一种市场经济发达条件下的典型“卖难”,而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必需高度重视,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