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在鲁迅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鲁迅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说,鲁迅是个人主义者,有人说,鲁迅不是个人主义者,但这正是他的“人格弱点”。为了把鲁迅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有的人竞说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即为了有个“谋生的手段”。鲁迅是人,为了活命,他也要“吃饭”,也要“谋生”,因而发表文章也要拿稿费。但是,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却不是由“吃饭”和“谋生”决定的,而是由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例如,1932年,内山完造曾邀请鲁迅到日本小住,并说他可以以写作来维持生活,鲁迅回信说:“早先我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第一,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第二,既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就必定会变成‘新闻记者’那样,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没有好处。……依我看,日本还不是可以讲实话的地方,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连累你们。再说,倘若为了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2.
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与大学生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过去人们不敢讲金钱,把金钱视为腐蚀人们灵魂的毒品,视为罪恶的深渊和魔鬼,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对青年大学生金钱现的冲击十分强烈,金钱意识重,金钱成为大学生追求的东西。必须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金钱观的正面教育和引导,金钱不是人生追求和人们生活的全部,它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防止和反对拜金主义,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化先驱以小说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抨击了腐朽垂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现实,老舍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笔下的人物对金钱展开了痛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钱造成天大的黑暗"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4.
听说你最近遇到了点难题,因生活所逼,提出希望被人包养。你一个穷作家,要金钱没金钱,要地位无地位,不是我给你抛凉水,不一定有人包你,凭你省作协会员的身份,既然敢做出;希望被人包养的惊世骇俗之举,为何你不采取以下三招呢。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1933年11月15日致姚克的信中曾对赛珍珠作过评价。今天看来,鲁迅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而且不是对赛的全面评价。赛珍珠成就卓著,但她始终不能跳出自身经历的局限而将问题放到广阔的历史、现实背景中去探究,因而鲁迅说她反映的是中国“浮面的情形”是比较中肯的。但由于鲁迅对赛与基督教的关系了解不深,因而鲁迅以“女教士的立场”评价赛珍珠是有些偏颇的。  相似文献   

6.
刘国光 《中华魂》2012,(1):52-53
有人说,过去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国富优先”而不是“民富优先”的政策导向,造成现在我国“国富民穷”或“国富民不富”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经济”,可以从传统文化、国家政治、公司企业、公民大众和专家学者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并予以整合;再就业既是个人问题又不是个人问题,观念转变和利益补偿是处理好“下岗”的必要条件,如在“房改”时明晰劳动者的产权就是一着;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只是“雏形”,要爱护股份制这顶“金帽子”;媒体追热“知识经济”,但真正要走近知识经济,我们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广大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必须过好名位、权力、金钱、色情、人情这“五关”。 无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但也不是所有的干部都能过好这“五关”。 有的干部名位思想严重,热衷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个人的影响;有的整天考虑自己的升迁,不思工作,伸手要官。极少数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投机钻营,不择手  相似文献   

10.
「金钱」辨     
常听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由于金钱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事事离不开钱。于是有人认为金钱是自己最可爱的东西;同时由于金钱让许多人走上迷途而毁灭,于是有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首,罪恶之源。对金钱的毁誉谁能说的清?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体系中,李大钊以富有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占居先导性历史地位的现代化发展观。唯物史观是其立论的思想指导,国情观则是其立论根据。他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对社会“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他的理论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认识局限性,但他毕竟以内涵丰富的理论认识体系,初步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贵州大学中文系全体师生和学校有关部门于十月十七日下午举行“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这次会议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阐述了鲁迅的“忧患意识”对新时期作品中“忧患意识”的影响,充分肯定了鲁迅的彻底反封建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他们指出:封建主义的思想因素作为一种传统的惰性,深深地浸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中,成为我们民族前进的绊脚石,我们仍然要高举反封建的旗帜,从我们的政治生活和心理结构中彻底清除封建残余思想。第二,探讨了鲁迅的个人生活与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现代意识”,是鲁迅自己所说的“西方文明”的一端,指十九世纪末叶以来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关于人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现代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根柢和内核。鲁迅的小说创作所汲取的现代主义营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个思想内核,而不是表现手法、技巧形式。这是需要特别提出的。 1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是反传统、反现实。这种与“传统”、“现实”对立的意识表现在鲁迅的小说中主要是人物  相似文献   

14.
从《伤逝》到"给我一条光"--鲁迅与许广平的情感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现代人的自我承担。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只是从概念上极度抽象化的理解,因此,对于如何建设一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忧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里讲了两个“归根到底”,说明我们党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可对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并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才出现了许多失误。 是否真正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邓小平曾经讲过:“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提法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从宏观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下的一些建树: 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记得60年代后,有一种穷则革命,富则修的说法。到了“文革”期间,“四人帮”又叫嚷“宁要穷社会主义,不要富资本主义”。于是,在人的脑海中留下一个穷社会主义,富资本主艾的印象。为了对这种谬论进行拨乱反正,邓小平曾多次讲“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力发达,贫穷不  相似文献   

16.
周氏兄弟的一些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对绍兴风物、风俗的描写,对故土的怀恋,对家乡人民的关切。但表现不尽相同,而是各有特色。鲁迅的故乡景物描写是“点染性”的,而周作人则主要是“全染性”的,具有“深浓”的特点,且又冲淡自然;周作人虽对故乡有一定的怀恋与情感,但没有象鲁迅那样热烈,往往只记叙个人情趣,抒发自我性灵;鲁迅对家乡农民命运与前途的描写与探索,自然要比周作人深刻。在周作人的灵魂里,潜伏着“绅士”与“流氓”两种不同的“鬼”.  相似文献   

17.
姑娘进人恋爱阶段,心情格外兴奋,但稍不留意,便坠人爱河,深深地被眼前的白马王子所吸引,在男士甜言蜜语之下,姑娘会轻易抛出自己的“红绣球”,把自己的一切交给男人,待到婚后,才知男人与自己想象相距得那么遥远。“早知道这样的人就……”一切悔之晚矣。其实,只要姑娘恋爱时留心生活细节,便可科学地、客观地认识对方。了解其金钱观。喜欢即兴买一小件东西而忽视大件物品购置的人,在谈恋爱时,往往显得慷慨大方、阔绰,其实,此类人金钱意识淡薄,遇事临时打主意,没有准则,解决问题缺乏迎刃而上的精神。送礼大方的男人,在女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周作人少儿时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但相同的生活环境却养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鲁迅直面现实,对儿时生活充满亲切感和参予感,而周作人则较孤独寂寞,缺少投入现实生活的热情,与生活保持一种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19.
《野草》有很明显的现实指向性,但那只是“表”而不是“里”。《野草》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那只是“流”,而不是“源”。《野草》的根深扎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尤其是华夏远古的神话里。《野草》和《山海经》在结构、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野草》受《山海经》的影响不仅有据可查,而且有其现实的土壤。正是借助华夏远古神话原型,《野草》穿越了历史幽深的隧道,重新把我们带回到那荆天棘地的远古世界,把沉埋在我们民族心灵底层无数世代的悲欢哀乐重新打捞上来。也正是借助神话原型,鲁迅将个人的命运纳入到民族的命运,并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伟大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追踪鲁迅小说从“呐喊”到“彷徨”的创作历程,探讨了鲁迅矛盾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世界。认为鲁迅小说由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审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失望和弃绝,而充满绝望与反抗绝望的紧张感,并将鲁迅小说的创作形态熔铸成了“彷徨”中的“呐喊”。本文还探讨了鲁迅小说中未来理想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