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懿墓志是南北朝时期一块有名的石刻,高63厘米,宽56厘米,32行,行33字,共896字,字体遒劲,结构严谨,是魏刻之上乘。《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山右金石记》、《越缦堂文集》、《山右石刻丛编》、《宝鸭斋题跋》、《八琼室金石补正》、《写礼顾读碑记》、《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碑帖叙录》等,均有著录和考证。刘懿是北魏后期人氏,弘农华阴人,《魏书》无传。《北齐书》列传中有刘贵者,秀容阳曲人,其卒年和长子次子姓名与刘懿卒年和长子次子姓名完全吻合(卒于东魏兴和元年十一月,长子名元  相似文献   

2.
<正>此碑立于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陈绎曾撰文、李彦博书(正书,29行,行最多102字,全文2208字)、任择善篆额(篆书"尼山书院碑")。郝宝宝闾等建。原石高320厘米、宽110厘米、厚35厘米。位于尼山孔庙大成殿前西侧北石。拓本310厘米×95厘米,无额,曲阜师大馆藏拓本编号74。《山左金石志》卷二四著录,附注"碑阴上下两层官吏姓名,凡九十四人"。明刘濬《孔颜孟三氏志》卷二、明陈镐撰孔弘干续《阙里志》卷九、明戴光等纂《邹县地理志》卷二、骆承烈《石头上的儒家文献》、  相似文献   

3.
元代石刻《万卷楼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四年四月,陇西县城西门内城墙下出土元代石刻《万卷楼记》碑刻一块,完好无损,现由陇而县文化馆保存。一、石刻形制石为横长方形,宽一○六、高六十一、厚二十二公分。一面刻字,楷书工整,竖写共二十二行,行十八字,共三八○字。周边施阴线刻莲花纹饰一周,字行间无栏线。刻文如下:万卷楼记  相似文献   

4.
《汉文学史纲要》书名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鲁歌同志连续撰文,指出新(1981年)旧(1938年)两版《鲁迅全集》中所收《汉文学史纲要》一书应尽速订正为《古代汉文学史纲要》,第一次说是"按此书名大谬,不合鲁迅之本意.鲁迅原写书名是《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古代'二字有特定含意,指从原始社会到汉代以前……'汉'即  相似文献   

5.
1982年8月,在长春清代财神庙遗址出土一块石碑。碑高七十三公分,宽二十八公分,厚九公分。白玉石刻,无碑座。碑文十八行六百六十三字,楷书,字俊秀清晰(有两字脱落),四周无纹饰。碑阴在回形花纹环绕内,镌刻公立“碑记”者的职称和一百四十人的姓名以及佃租地亩数,计四百八十九字。这块碑由清代“长春厅西北夹荒恒裕乡”四甲民户所立,刻记于咸丰八年十月初一日(公元1858年11月9日)。碑文铭头曰:《夹荒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甲纳租报竣章程碑记》(以下简称“碑记”)。  相似文献   

6.
1952年的冬天,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員会在广州河南南石头某基建工地清理了一座墓葬。葬具是一只高約二尺,直径一尺多的褐色釉陶缸,缸里放着骨灰;在缸的口上盖着一方石刻的墓志銘,此外沒有其它随葬物。墓志高51厘米,宽41.5厘米,志文19行,每行31字,楷书;从志文知道这是南明虎賁将軍王兴及其妻妾的墓。王兴是明末清初在广东四邑、两阳一带抵抗清軍,最后与妻妾十七口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他的生平,在《皇明四朝成仁录》、《南彊逸史》、《小腆紀传》等书里都有传;并散见在《明史》、《罪惟录》、《鹿樵紀聞》、《小腆紀年》……等許多明代史料里。当时著名詩人陈恭尹曾为他做了八百字的长詩——《王将軍輓歌》,載在《独漉堂詩文集》。由于史料散  相似文献   

7.
陶寺遗址IIM26出土的骨刻辞不是"辰"字,这件骨礼器上的刻辞是"家右(有)"二字。这件骨制器物与骨耜形制不符,可能是骨仿制的玉圭或玉笏等礼器。骨刻辞"家有"即是"邦家"、"家国"能大有之意。出土陶扁壶朱书"文尧"所指与《尚书·尧典》内容不谋而合。这件骨刻辞的发现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扁壶朱书文字不再是孤证,对于中国汉字的起源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于夏的国家形成、国家概念、政治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使中国古史的传说年代成为信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8.
魏雨先生在《咬文嚼字》1997年第1辑的《试说"按揭"》一文中说:"'按揭'源于英语的mortgage。该词的后一半,gage的发音和广州话'揭'的发音(kit)相近。可以肯定,'揭'是音译。而'按'却是意译。广州话的'按'也有押、抵押的意思。......,'按揭'是一个半意译半音译的外来词。"其实,"揭"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有抵押借贷的意思。笔者在校注明清之际西周生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和清代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时,就留意到书中有"揭'字的这一用法。为此我还核对了(醒世姻缘传)的清乾隆辛丑木刻本和(歧路灯)的几种清代手抄本,民国石印本…  相似文献   

9.
利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应主要看文献本身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通过某一出土文献的研究作无限引申的猜想式研究.日本汉学家清水茂和中国学者李庆可以作为引申猜想式研究的典型代表,但这种研究背离了"以实物为证"、实事求是的考古学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取的.以对汉乐府"行"的本义的阐释为例,假如没有可信的经典文献或出土文献记载作证据,就不能凭推测认定它是"一种特定形式的音乐",而应该遵循<宋书>和<晋书>记载的定义:"'行者',曲也.""行"与春秋战国之际的"行钟"没有任何联系,在汉代也不存在"行"这种"依'行钟'音阶的乐曲".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11.
存世的西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可分为纸本和石刻本两类,其中纸本包括黑城出土本、绿城出土本和居延出土本,石刻本包括居庸关石刻本和保定经幢本。本文在对照黑水城纸本《尊胜陀罗尼》的基础上,对保定经幢本进行了复原和解读,并根据不同版本所用西夏文译音字的不同,探讨了保定本与黑水城纸本以及居庸关石刻本的传承关系,希望能为研究元明时期西夏文《尊胜陀罗尼》的传播,乃至西夏后裔在中原从事宗教活动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书历来众说不一。对《论语·里仁篇》"君子怀刑"一句中"怀刑"二字的训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怀"应释为"关心、考虑","刑"字当假借为"型",应视为"榜样、风范"。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中关于"牄"字的说解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说文解字》所引的《诗》"鸟兽牄牄"在伪《古文尚书》等其他书中有异文;二是《说文解字》所解的"鸟兽来食"《经典释文》或引作"鸟兽求食"。"牄牄"当为假借字,本当做"跄跄"。他书所引"求"字当为"来"字之讹。  相似文献   

14.
女真文国信牌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6年苏联滨海边区苏昌城以北赛加古城155号遗址出土银质女真文符牌一面,长22.2厘米,宽6.5厘米,上端有穿,可结绳索,中间一个类似“主”字的大花押,据说是太祖阿骨打的手迹。下部三个女真字,即“国之诚”,或译“国之信”,读作“国伦——你——哈答温”。“诚”“信”互通,信又是符的意思。通过译文,知道这是金朝的国信牌。金朝这种符牌制度,是沿袭唐宋的符牌制度。唐张籍《送金少卿付使归新罗诗》已有“通海便应将国信”的句子。宋有国信所,专掌“契丹使介交聘”之事。直到元初,郝经还作为“国信使”出使南宋。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尚任一生著作颇富,但佚失很多,《阙里志》就是其中的一部。近日偶然发现于孔府库房中,书虽然已经残缺,但对孔尚任的研究还是有着很大价值的。一、孔尚任《阙里志》的概况孔尚任《阙里志》的行款: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框高20.7厘米,宽14厘米,每页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邀请国内部分《水浒传》研究工作者,对兴化县和大丰县新发现的《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让地照》、《施氏长门谱》等有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资料,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认真考察。现将考察初步意见扼述如下:一、关于《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一九七九年八月在江苏省兴化县新垛公社施家桥发现。墓志砖质,长二十九点五厘米,上宽二十八点五厘米,下宽三十厘米,厚五点五厘米,制作粗糙,字体亦欠工整。正面为墓志,背面为墓铭。正文十九行,行二十一字至二十三字  相似文献   

17.
1995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丝绸之路调查研究中心"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在吐鲁番地区交河沟西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编号为95TYGM2墓中发掘出《唐张欢□妻唐氏墓表》一方。志砖为正方形,高宽均为35厘米,厚4.5厘米,纵行九行,满行十一字,凡87字。墨书。志砖为青灰陶质,出土时完整。志砖现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年12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发行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综合调查──1994、1995年度调查简报》专集。当中,日本学者荒川正晴先生的《雅尔湖古墓群的基表和墓志》一文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5年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  相似文献   

18.
帛书《要》篇中出现的“尚书”二字对已有的《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出土文献中称说的“尚书”与传世文献中称说的《尚书》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所谓的经学意义上的《尚书》在先秦时期只称《书》;《要》篇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尚书”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墨子·明鬼下》子墨子称说“尚书”二字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术界公认的清人王念孙改《墨子》中的“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然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据己意臆改,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