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元经济与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是经济落后国家工农业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不仅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理解成一个工业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而且理解成一个工业不断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以此来保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所需的源源不断的廉价雇佣劳动者。其次,本文在阐述传统农业改造时指出,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具有与工业现代化同样的吸收作用。最后,本文认为农业改造的关键不是土地规模经营,而是农业商品化生产。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论产业结构演变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走向发达的必经之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也是其产业结构迅速转变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对工业化内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扭曲、资源浪费和二元经济加剧的情形.实际上,工业化并不只是发展工业或重工业,也不是只发展工业和服务业,而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改变政府的职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发展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先导,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与二元经济的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单追述了二元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线索之后,本文重点评述了早期发展经济学中有重要影响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A。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指出了其理论意义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出发,论证了经济发展中“二元或多元结构”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经济发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经济结构由原始的一元农业社会向初级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继而向高级的二元或多元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极限点上,经济结构才会超于高级的一元化。以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结构进化这一理论概括为基础,作者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目前情况下,应通过加速农业──乡镇企业──城市现代工业这种三元结构的高级化转变,来推动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的必经阶段.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快速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同时,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充分认识到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增长导向导致二元结构出现了削弱--强化的多次反复.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必须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为此要建构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已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是振兴农村经济,使广大农民奔向小康的必由之路。它对于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完成工业化任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确地认识乡镇企业及其体制特征,是研究深化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理论前提。目前理论界对乡镇企业涵义的介定存在分岐。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是一个产业概念。乡镇企业就是指乡镇办的工业,或是指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不容否认,乡镇企业主体是工业,但此外还有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多,品种杂是乡镇企业的—个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乡镇企业属于“准现代部门”,它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出现了逆向发展的二元工业结构。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从农村的进一步工业化以及全国工业的现代化看,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来加快乡镇企业向“现代部门”的转化。结构调整实质是变革旧体制的过程,因此深入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健全宏观调控机制,推进城乡企业的紧密型结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化过程对于最终消费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之所以表现出城镇化与最终消费率反向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城镇化与一般国家城镇化过程不同.抑制城镇化促进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效率差距以及产业要素背离等.因此,要使城镇化真正拉动最终消费,就应该在保持国民经济迅速、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中,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商品市场一体化,用现代化改善传统农业,扭转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类型,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高帆  尹晨 《求是学刊》2020,47(4):70-79
二元经济理论强调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二元结构转化的核心机制,城市化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向非农产业趋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绝对数的提高,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差未显著缩减。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解因素——土地-劳动比率、土地生产率、产值转化率来看,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城乡户籍、土地、金融、社会保障等制度因素,导致城市化并未持续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状态。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新时代,我国需要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趋同,为此可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和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功能提出相应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增长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多项重要条件的确立。作者经过论证指出,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而要确保资源优化配置,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必须着力解决新技术工艺在企业间有效扩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形成以先进技术工艺为后盾从事经营的企业和以落后技术工艺为基础进行生产的企业并存的二元格局,从而直接妨碍集约增长的实现。为此,作者提出建立新型的政府机构为主的技术开发与推广主体的设想,并对其运营发表了见解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二元经济形成机理与一般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如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化起步晚等等,也有其特殊成因,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分隔。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中国二元经济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超稳态特征,这种超稳态的二元格局,使得通过工业向农业反哺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受到阻滞。然而,改革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异,虽然这种变异中包含了我们料所未及的新问题、新现象,但却给我们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思想。为此,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与众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从二元结构向现代一元结构转化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必然存在着三元结构这样一个过渡模式的观点,从而认为当前城乡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加速由二元经济向三元经济转换,而我国工业化道路则必须体现过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武 《学术交流》2006,(8):141-144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以农补工”的策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与之相伴随的是,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大幅度向城市倾斜。鉴于此,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很显然,农村工业的异军突起,已构成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单元结构,这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标志着三足鼎立的传统农业、农村工业和城市现代工业的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这对县域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经济作为涵盖农村、乡镇的区域经济,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延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抑制农村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在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农业结构、基础设施、经营制度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现代化,它能够巩固县域产业基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县域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从优化调整农业、城乡与工业结构,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以及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等路径着手,可以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研究了印度农业发展的历史教训和第一次农业绿色革命成功的经验,并证实了农业政策的正确与否是印度农业出现危机或获得发展的根本所在。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基础。印度是一个向现代化工业进军的农业国,如不进行绿色革命,忽视农村、人口与农业问题,必将影响到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曼莫汉·辛格政府在发展农业和解决农业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使印度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从而为印度农业逐步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发展阶段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农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工业同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战后,日本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日本农业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其中一项主要措施,就是通过农林金融对农业进行了积极扶植,使日本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农村工业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民国学者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探索经济发展之路的重要思想主题.从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民国学者对农村工业化的内涵、前途及组织进行了充分论证.认为:农村工业化是相对于城市工业化而言.目标是建成工业化的农村;农村工业化适合中国当时需要,是复兴农业、发展工业的可选路径;工业合作社是农村工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对民国时期农村工业化思想的回顾.可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二元经济提供丰富的思路.也有益于全面认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工业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从理论上探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农村工业化规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发展是由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决定的。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选择和农户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要实现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农村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重点是把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和影响农产品供需状况的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影响,认为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具有社会范式转型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当代社会信息化飞速推进,使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早发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顺次进行不同,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即不仅要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信息化,并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社会范式双重转型。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更表明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道路创新的巨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