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郭沫若楹联辑注》一书1983年出版。此书辑录郭老楹联101副,迄今我们又搜集30余副。郭老的楹联大部分散见于报刊及一些楹联集中。我们搜集时发现,有的楹联名为郭沫若题撰而其实不确。下面列示数例,并为辨正。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此联初见于《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误注为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其实这原是郭沫若一首律诗的颈联。1971年9月,郭沫若偕于立群陪同柬埔寨友人访问乌鲁木齐,9月16日游天池,即兴口诵七律一首:“里加  相似文献   

2.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相似文献   

3.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9,30(3):111-113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联话"在保存楹联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诗学话语系统对楹联进行了理论上的言说,初步建构起联学的话语系统.其楹联理论以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雅切"或"切"及"味"等审美标准来评价楹联;二是对楹联用典的看法;三是对楹联审美作用的认识.袁枚所做的工作,为"联话"这种文论体式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3,24(6):81-83
梁章钜《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凸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二是对楹联的起源、演变作了有价值的考证;三是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四是对楹联作品的艺术美作了可贵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10,31(5):88-92
联话是以楹联这种文学样式为主要话语对象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论体式,是我国传统文论整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辑录、保存历代联作;二是评论楹联作品的得失;三是介绍写作背景;四是考释文本。联话之体生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楹联创作走向繁盛的基础上直接受到历代诗话、词话及文话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民主革命先驱钟云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云舫先生是四川省江津人,生活在清朝晚期,擅长楹联,尤以长联闻名于世。其成都锦城江楼联、江津临江城楼联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之作,后者长1612字,为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云舫先生的重要著作有《振振堂》、《诗文楹联集》(八卷)、《招隐居》(剧本)、《火坑莲》(唱词)。不少诗文洋溢着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热忱。写于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之前的《足邑教案论》、《东西洋赋》是四川在清代  相似文献   

7.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8,29(1):114-116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粱氏从不同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多元化的楹联审美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切"是楹联内容上的要求,即楹联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楹联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新、象、婉、隐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对联的联语专著哪一部是最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清人梁章鉅的《楹联丛活》。“古今诗词丛话,刊行于世者最夥,独联话则除梁章鉅《楹联丛话》外,不概见。”(陈方镛:《楹联新话》)这种意见很有代表性。然而,它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联语专著。仅在《楹联丛话》中,梁章鉅本人就引用过两部书。  相似文献   

9.
新闻短波     
省、市楹联学会3月3日举行“庚午迎春有奖征联”发奖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奖励应征佳联,对省内外30多名获奖者颁发了奖励。 (老李) 认清国际形势加强国防教育 省国防教育学会3月6日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讨论了国际形势以及如何克服国防观念淡薄的状况,加强国防教育,增强群众国防意识的问题。 (仲叙)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2002年央视楹联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对句以及楹联史上一些绝对对句的优劣进行评价;作者认为:楹联发展史循从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联联无极限,其根本原因是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互为辅成的产品。  相似文献   

11.
在宋词是否有四声的问题上,夏承焘认为不仅南宋词有四声,北宋词也有四声,因而对宋词有四声进行了多方论证。针对宋词中多有不守四声的情形,夏承焘认为不能以宋词中存在未守四声现象否定宋词有四声,宋词讲四声并非逐字墨守四声,而是关键之处守四声。在词调“四声之争”中,夏承焘坚守“不破不拘”的立场,主张既要“不破词体”也要“不诬词体”,“词失乐后,更须守四声”,但作词要守活声律而非死守声律。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四声之争”中,夏承焘的四声观最为深刻、系统,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楹联家,邹宗德楹联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艺术构思新颖,即使是平常的题材也有超奇的立意;二是有深厚的艺术蕴涵,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是风格上大气磅礴,豪气奔溢;四是富有文采;五是多警策之句。邹宗德所作楹联联律严谨,用语精工,浑成老到,其所佳者,可臻一流。  相似文献   

13.
姓名:职业单位;邮编:参赛须知1.竞赛试题并100迟,其中;50道为选择题,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将代号填入括号内;40近为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10近为简答题,请另用稿纸书写答案。2.在答卷中写清参赛人的姓名、职业、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3.将答卷一并装入信封,在信封右上月注明“爱国百题竞赛”,请寄大庆市政府按社科联《大庆社会科学》编辑部。邮编:1630024.、竞赛截止日期为1995年5月19,以当地邮戳日期为准。5.竞赛设优秀组织文10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凡是参加者均有纪念奖.6.竞赛试题答…  相似文献   

14.
“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评李锡炎同志《诗词楹联与现代领导》纪新兵权为标题的词句,援引自《诗词楹联与现代领导》一书,诗人元帅陈毅同志的词《沁园春·山东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传导出“诗政结合”、“文政不分”这一中国独特...  相似文献   

15.
《四声的话》系清咸丰年间梁借宝撰。梁氏号寒白退土,广东顺格人。书刊于光绪十六年间(公元1890年)。现有光绪十六年梁氏家塾刊本,古渡出版社1955年据以影印出版。《四声的话》是与作者另一著作《切的求豪》相辅而行的作品。为什么要另统一部叫《四声韵语》呢?梁氏自己解释说:“撰《切的求豪》一卷—…·它目有见而献疑日:《求豪》所举四声,固已备矣。推切语尚未标出,又每音止取一字,其同音者无从考证。窃虑始学犹有感焉,盗续撰诸?退士应日‘诺’。乃复作《四声韵谱》区以十六摄,各为一卷”。可见《四声韵谱)是《切韵求豪》的…  相似文献   

16.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降的古音学者以“体用之辨”的眼光看待四声,将其视作天然古音掺杂后世人为元素后愈行愈下的退化表现。而随着西方语言观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言文一致的文字拼音化改革,四声在新的知识范式下获得重视。尽管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废除注音字母中四声符号的意见,不过主流的国语运动最终把四声确定为具有中国特性的代表元素。国语派知识分子提出国语罗马字方案,要求在新式中国拼音文字上用专门字母标识四声。这一做法在1930年代遭到左翼文化人的反对。左翼文字改革者提出拉丁化新文字方案,要求废除拼音文字字形中的四声。然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语言民族主义的诉求占据上风,拉丁化派也开始向国语派的立场靠拢。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者最终回到了民国初年注音符号的立场。近代中国文字拼音化思潮中四声存废论争呈现出学理背后不同政治文化在文字场域的复杂竞争样态。  相似文献   

19.
四声新探     
本文根据现有材料对陈寅恪《四声三问》中认为四声的发现是受到佛经转读梵呗的启发而形成提出商榷,根据佛教《十诵律》以及印度佛教语言的史实认为汉语四声的自觉并非来源于佛教的直接影响;同时梳理了汉语四声声调发现的各历史阶段,在沈约四声论之前已有自觉的滥觞,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废名的楹联创作好用典而匠心独运,喜用散文句法却对仗工稳,有的联语充满禅机,体现出废名对佛境的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